![]() |
|
![]() |
||
6月14日晚及15日,中央主要媒體繼續在頭版和重點新聞節目“調結構轉方式·天津調研行”專欄中推出重頭報道;同時,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等重點新聞網站和經濟日報等新聞客戶端在顯著位置及時轉載、推送。
人民日報15日刊發《天津以創新熱土成就人才樂土》;新華社14日播發通稿《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天津印象》,並於15日在新華每日電訊7版顯著位置刊發;光明日報15日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發《融入大戰略開拓大格局——天津經濟轉型升級的經驗與啓示之三》;經濟日報15日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發《萬企轉型,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15日播發《聚人才發力源頭創新》;15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播發《降成本政府如何爲企業“減負”》,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節目播發《天津創新職業技能培訓助推製造業升級》;中國日報15日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天津依靠科技小巨人邁上新臺階》;中國新聞社14日播發通稿《天津“小巨人”登上世界大舞臺》。
用“開放的眼界”打開新思路、開拓大格局,天津,正在路上。中央媒體報道說,“這是一座城的鉅變,也是一個國家鉅變的縮影。”
國家戰略疊加讓天津開拓大格局
在天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試驗區建設等五大國家戰略疊加在此。
新華社在報道中寫道: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本出發點,爲落實這一指導思想、向建設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邁進,天津兩年多來錯位發展、騰籠換鳥,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產業優勢。天津着眼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積極承接北京優質創新資源,服務河北發展。2015年,天津引進北京、河北企業850多個,京冀兩地在津投資佔全市利用內資42%,天津企業到河北投資300多億元。
“歷史走過百年,曾經,津門被迫開埠通商,如今,各國遊客會集在五大道,天津港出發的船隊通達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光明日報在文章中指出,這不僅是天津的自貿區,更是京津冀的自貿區。目前,天津自貿試驗區在京冀地區設立了10個“無水港”,實施京津冀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口岸通關效率提升75%。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讓企業落戶的成本更低、機會更多。如今作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東部節點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啓運港,2015年上半年,在全國外貿出口僅增長0.9%的情況下,天津與“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的外貿出口逆勢增長29%。
人才成爲轉型升級“源代碼”
人才資源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企業創新的決定因素。人民日報文章指出:“天津堅持創新驅動,不僅重視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更重視人口素質結構的提升。大力引才、強化培訓,讓科技創新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上,這是天津經濟轉型升級的‘源代碼’,也是由‘天津製造’向‘天津創造’轉變的治本之策。”報道還列舉了天津的先進經驗:在全國率先實施引進人才“綠卡”制度、實施“百萬技能人才培訓福利計劃”、首創了“職業培訓包”模式、抓住“關鍵少數”組織企業家走出去,轉變觀念、拓寬思路、開闊視野。
“天津厚植創新生態,加速了各種創新創業要素的集聚。國家超算天津中心、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等一批科研院所以及840多家國家和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孵化器等源源不斷地把新技術轉化爲新動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在報道中這樣描述。
記者引用採訪到的天津市科委相關負責人所言,“圍繞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專項和示範工程。挖掘用好人才這一創新‘第一資源’潛力,切實發揮好科技創新引領功能,爲全市創新發展做貢獻。”
融資成本貴和人力資本上升這“兩座大山”,不斷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報道了天津的經驗:一方面不讓企業爲錢袋子犯愁,另一方面在人力成本上爲企業“減負”,天津通過政策槓桿撬動起市場和社會的力量,一起爲企業成本做減法,讓企業轉型升級輕裝上陣。“放寬水養大魚”,從金融、工商到人才培養等一系列爲企業降成本的有效支持政策,加快了天津由老工業基地向先進製造研發基地轉型升級的步伐,同時也激發了天津創新創業的活力。
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從校園走出來的大學生們,直接走入企業就面臨着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困擾。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節目報道了天津的做法:爲了能讓“百萬技能人才培訓福利計劃”真正有實效,天津市借鑑國外經驗,根據各職業工種的不同,制定針對性很強的教學內容以及檢驗培訓效果的考覈標準,天津市計劃用3年時間培養120萬技能人才,這將爲天津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萬企轉型讓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打造經濟升級版,突破原有障礙,轉型是必然選擇。位於武清區崔黃口鎮的地毯產業園通過轉型升級,華麗蛻變成爲天津京津電子商務產業園。經濟日報在報道中舉了這樣一個案例,並指出天津通過引導支持企業利用網絡創新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等多種方式,推動實施萬企轉型升級。從2014年開始,天津開展萬企轉型升級行動,由政府引導,針對部分“散弱低粗污”的中小企業,“一企一策”實行轉型升級。兩年來,天津市累計有1.2萬家企業成功轉型,萬元工業產值能耗兩年下降15.38%。一大批中小企業脫胎換骨、華麗轉身,成爲支撐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萬企轉型讓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與此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也成爲經濟發展新動能。中國日報選取天津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典型案例,報道了天津培養科技“小巨人”一系列政策,增加了稅收和就業崗位,也讓創新成爲天津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正如中國新聞社的報道所言,“小巨人”釋放出的巨大活力,不僅改變着這座“老工業城市”的產業格局,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也讓科技小巨人登上了世界大舞臺。
當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天津有了明確的發展定位: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產業、開放、民生領域,開始留下越來越鮮明的天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