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時代財經 > 環渤海經濟 正文
關鍵詞:
· 滬指漲0.62%終結三連陰 發觸底回昇信號  · 單日逆轉暗藏三重博弈 反彈需資金"橕腰"  · 中證早評:"黃金坑"成形 三招覓"黃金股"  · 降存款准備金不漲反跌 見頂還是空頭陷阱  · 央行降准後再放水A股不領情繼續高開低走  · 天津科技城落戶項目70個 吸引總投資達730億元 

遼寧省擬定“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全文)

http://www.enorth.com.cn  2005-12-27 10:40
 

  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建議稿)

  (2005年12月20日中國共產黨遼寧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一五”時期是本世紀頭二十年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關鍵階段,也是我省站在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全面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關鍵階段。編制和實施《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於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正處於關鍵時期

  (1)“十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帶領全省廣大幹部羣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就,實現了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良好開端。

  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1%,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7.7%。幹部羣衆的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機遇意識、市場意識、創新意識明顯增強;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造取得新的進展,國有中小企業基本上放開放活,以稅費改革爲重點的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穩步推進;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0%,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6%,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取得新進展。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地區經濟佈局逐步優化。裝備製造業和重要原材料工業基地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增長,改造傳統產業步伐加快。傳統服務業持續升級,現代服務業有較大發展。農業區域化、優質化和產業化進程加快,現代農業有了長足發展。以瀋陽爲中心的中部城市羣經濟區初步形成,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較大進展,阜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初見成效。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大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或開工,全部省轄市通高速公路、全部鄉鎮通油路。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遼河治理和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城市環境整治等工程,全省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遼河水質惡化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提高,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

  各項社會事業穩步推進,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建立,科技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基礎教育不斷鞏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規模擴大、結構優化。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醫療衛生事業穩步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全省保持了社會穩定。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工程順利實施,採煤沉陷區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堅持就業優先方針,累計完成城鎮勞動力就業508萬人。城鎮社保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扣除價格因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10.1%和6.7%。

  這些成就爲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仍未從根本上解決。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資源環境對發展的制約日益突出,城鎮化進展不快,城鄉、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加大,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沉重,改革處於攻堅階段,協調處理社會利益關係的難度增加,各種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決。

  (2)遼寧面臨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沿海開放的雙重機遇。準確認識國際國內的發展環境,是我們確定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的前提。對於遼寧來說,面臨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沿海開放的雙重機遇。國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在擴大對外開放、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重點企業技術改造、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給予支持,必將有力地促進遼寧的發展與振興。我國正處於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上升期,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給以裝備製造業和原材料工業爲主體的遼寧老工業基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增長空間。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產業分工、調整和轉移加速進行,遼寧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擁有豐富的岸線和良好的港口資源,對於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參與國際競爭,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我省基礎設施完備,產業基礎雄厚,主導產業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方向,人才資源豐富,具備加快發展的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

  在具備諸多有利條件的同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着嚴峻挑戰。國際經濟、政治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家、地區之間的資源之爭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各省經濟競相加快發展的強勁勢頭下,我省受資源、環境、科技等瓶頸制約,面臨較大競爭壓力。“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不利因素可能增多,但總體上有利於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只要我們樹立起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全球戰略眼光,牢牢抓住機遇,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就一定能突破體制障礙和瓶頸制約,重振遼寧老工業基地雄風。

  (3)“十一五”是遼寧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時期。遼寧老工業基地經過“九五”時期的改革與脫困,實現了走出低谷的歷史性轉折;經過“十五”時期的調整與改造,老工業基地振興實現了良好開局;“十一五”時期要經過鞏固與提高,使遼寧老工業基地走上全面振興之路。“十一五”時期,既是推進改革開放,實現體制機制創新的關鍵時期,又是加快調整與改造,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既是奮起直追,推動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又是克服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社會繁榮和諧的關鍵時期;既是全省上下經過艱苦奮鬥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目標的關鍵時期,又是承前啓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埋頭苦幹,重塑遼寧老工業基地輝煌,實現全省人民的美好夙願。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4)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制定我省“十一五”規劃,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這個主題,以體制機制創新爲着力點,以調整和優化結構爲主線,以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爲重點,以基礎設施建設爲支撐,以科技創新爲動力,以和諧遼寧建設爲保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促進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爲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和新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基本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爲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要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以科學發展觀指導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更加註重科學發展,緊緊把握並充分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發展觀念,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思路,堅持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努力實現既快又好地發展;更加註重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革,爲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好的體制環境,進一步樹立世界眼光,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外市場和國際資源;更加註重提高經濟整體競爭能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產業、城鄉、區域和勞動力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構築高層次、省能源、廣就業、有特色的產業結構,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更加註重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落實區域發展戰略,逐步打破城鄉和區域分割的體制,統籌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和城市格局,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更加註重提高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爲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之上的再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實現長期持續發展;更加註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把社會和諧作爲振興遼寧的目標和必要條件,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實現社會公平,努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

  (5)“十一五”時期要基本實現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目標。主要標誌:一是確保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增幅持續達到或超過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二是確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主要指標: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全省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11%左右,2010年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年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年均增長1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期年均增長12%。基本完成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分別達到50個和40件以上。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外商直接投資預期年均增長20%,外貿進出口總額預期年均增長15%。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較大轉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預期達到30%。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就業水平明顯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十五”時期的平均水平,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構建和諧遼寧取得新進步。

  三、以體制機制創新爲着力點,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

  (6)深化以國有企業爲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關鍵和前提,也是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我省體制機制創新的中心環節仍然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是理順產權關係。要把股份制改造、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爲地方國有大型企業轉換體制機制的方向和重點。除大型煤炭企業需要實行國有控股外,其他大型地方國有企業在股權比例上不做限定,根據發展需要由市場決定進退。在全面完成地方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造的同時,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要完善企業內部勞動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製度,着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要加強企業民主管理,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通過地方企業之間聯合、地方企業與中直企業聯合、國有企業與非公有制企業聯合、省內企業與省外和國外企業聯合,大力推動鋼鐵、汽車、石化和重型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的戰略性重組,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優勢企業。積極穩妥地把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從一般競爭性領域向基礎設施領域、公用事業、文化產業及其他壟斷性行業推進。以明晰產權爲重點,深化廠辦集體企業改革。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建立健全金融資產、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等監管體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制和事業單位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政責任,調整收支關係,合理劃分稅收徵管和分享權限。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的改革,健全省級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建立政府債務監控體系,防範政府債務風險。推進地方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結構,改善金融環境,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積極培育發展資本市場。完善政府投資體制,加強和改善投資監管及宏觀調控,放寬社會資本的投資領域,實行企業投資項目覈准、備案制度。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健全統一開放市場,繼續發展產權、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規範發展各類中介組織,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建立符合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佈局結構合理,資源優化配置,運轉協調、服務高效、具有生機和活力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7)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各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參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入物流配送、信息諮詢、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和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文化產業、社會事業等領域。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各項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規和政策措施,取消各種不合理限制,在投資覈准、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給予平等待遇。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服務、監督和管理,推進非公有制企業體制、機制、技術和管理創新,進一步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我省改革、發展和穩定中的作用。

  (8)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創造對外開放新優勢。黃渤海沿岸極富發展潛力,是我省未來主要的經濟增長區域。要抓住國家重點開發環渤海地區的機遇,加快我省沿海經濟帶建設,推動全省的開放和開發。加快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深化和擴大區港聯動試點,爭取將保稅區的政策延伸到丹東、營口、錦州等港口和瀋陽等城市的特定區域,推進內陸幹港、海鐵聯運、集裝箱班列項目運作,把開放前沿和腹地緊密連接起來。重點開發建設大連長興島、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和遼西錦州灣,通過“三點一線”大開發,形成沿海與內地互動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大力發展以石化、鋼鐵、大型裝備和造船爲重點的臨港工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形成產業特徵明顯和競爭力強的臨港產業集聚區。加快沿海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和整合沿海的土地資源。支持省內和東北地區的內陸城市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土地租賃、置換等辦法,到沿海地區建設工業和物流園區。進一步提高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的發展水平,合理確定國家級開發區和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的用地規模,創新開發區管理體制,注重提高生產製造層次,積極向研發、現代物流等領域拓展,充分發揮先導區在對外開放中的牽動、示範、集聚和輻射作用。堅持科技興海和海陸互動,繼續推進“海上遼寧”建設,合理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9)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以開放促調整、促改革、促發展。充分利用國家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優惠政策,鼓勵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鼓勵外商投資現代農業、裝備製造業、石化工業、高技術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發展行業,鼓勵外資投向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促進我省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積極構建與日本、韓國、歐洲的產業協作區,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進一步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高技術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以及服務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和配套能力,增強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積極開展認證認可工作,研究和建立規避國外貿易壁壘和價格波動的預警機制與對策措施。進一步完善對外投資的政策和服務體系,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投資辦廠、設立分支機構或進行購併重組,鼓勵企業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等重要資源海外供應基地,形成“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機結合的雙向開放格局。加強口岸建設,提高通關效率。擴大對外宣傳,提高我省在國際社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10)着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加強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完善與國家法律相配套的地方法規,建立權責明確、行爲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營造公正透明的法制環境;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堅決打擊製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和侵犯知識產權行爲,健全失信懲戒機制,營造公平守信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積極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營造和諧有序、安全健康的社會環境。

  四、以調整優化結構爲主線,建設新型產業基地

  (11)加快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基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帶動原材料等產業的優化升級,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要大幅度提高裝備製造業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努力實現裝備製造業跨越式發展,用“中國裝備”支撐“中國製造”。充分發揮產業基礎較好、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抓住世界製造業加速轉移和我國推進重大裝備國產化的有利時機,加快發展重大裝備產業和配套產業。要堅持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着力發展基礎設備、成套設備和運輸設備。基礎設備領域,要以經營國際化、產品智能化、製造規模化爲目標,跟蹤國際先進水平,實施海外併購、合資合作與自主研發,加快中高檔機牀的開發製造,建設數控機牀生產基地。成套設備領域,重點推動輸變電及發電設備、石化通用裝備、冶金礦山重型裝備、工程機械等重大技術裝備產業的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協作,培育具備從工程設計、設備成套供應到建築安裝的總承包能力的大型工程公司,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建設成套裝備基地。運輸設備領域,重點以優勢企業爲龍頭,整合我省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生產,加強聯合合作,注重發展節能、環保新型汽車,做大做強汽車產業;擴大造船規模,提升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研發製造水平,增強船舶系統配套能力,保持造船能力和水平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大力發展民用支線客機產業、鐵路機車產業和城市輕軌機車產業,建設運輸設備基地。支持軍工企業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道路,全面完成國家重點軍工產品科研生產任務,提高產品的研發和製造水平,帶動全省裝備製造業的優化升級。要加快推動重點企業的改革改組改造,規劃和建設裝備製造業發展園區、發展基地,依靠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必要的扶持政策,推動我省裝備製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重點扶持30戶骨幹企業,其中銷售收入100億元的企業超過10戶。

  進一步發揮我省原材料工業基礎優勢,大力推進石化、冶金、建材等重點產業向集約化、高級化、系列化和深加工方向發展,提高產業技術裝備水平、產品水平和經濟效益。要儘快實現我省由傳統石化工業基地向高加工度石化工業基地的轉變,大力推進煉化一體化,以大乙烯、大芳烴的建設延長產業鏈,發展合成材料、基本有機化工原料和精細化工產品。發揮大連港口優勢,爭取儘快啓動雙島灣石化項目,適時支持大連石化分公司建設100萬噸乙烯項目,將大連建成全國重要石化基地。建設撫順石化分公司1200萬噸煉油和100萬噸乙烯項目,將撫順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石化基地。建成遼化分公司80萬噸PTA項目,將遼陽建成全國重要芳烴及化纖原料基地。建成瀋陽蠟化50萬噸CPP項目,將瀋陽建成我國重要的精細化工和橡膠製品生產基地。積極推進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石化基地項目,實施華錦集團46萬噸乙烯擴建、錦化集團5萬噸TDI、盤錦北方瀝青股份有限公司30萬噸潤滑油等項目,建成環渤海石化產業聚集區。堅持煤和煤層氣並舉方針,在鐵嶺、撫順、阜新等煤炭產地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統籌規劃鋼鐵產業佈局,發揮鞍鋼等骨幹企業在精品鋼材基地和冶金成套設備產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鞍本鋼集團要實現實質性重組,鋼產量在2010年達到3000萬噸。着力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以鞍本鋼集團規劃內的鞍鋼營口新區500萬噸精品鋼材項目和本鋼建設熱軋寬帶鋼配套項目、五礦營口中板寬厚板項目、東北特鋼集團調整改造規劃內項目、凌鋼200萬噸H型鋼等重點項目建設爲依託,建設精品板材、精品特鋼和精品建築鋼材基地。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鋁、銅、鋅、鎂、黃金等重點有色金屬及深加工,實施撫順鋁廠新增12萬噸電解鋁改造、遼陽忠旺集團20萬噸鋁型材等項目。大力發展複合型、節能型建材和新型幹法水泥,建設新型建材生產基地。抓緊研究原材料工業發展的資源約束問題,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原油、礦石等原料的可靠來源。

  注重發展輕型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發展紡織、服裝、食品、造紙、家電、日用品、醫藥、工藝美術等最終消費類產品,推進海城臺灣紡織工業園、金新紙業林紙一體化等項目,在鐵嶺等糧食主產區實施生物質能源和生物材料等項目,依託瀋陽農業高新區和阜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國家級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形成投資類產業與消費類產業協調發展格局。加快培育建築業市場,全面提高施工單位裝備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強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監督,規範建築市場秩序,促進建築業健康發展。“十一五”期間,全省工業增加值預期年均增長13%,建築業增加值預期年均增長10%。

  (12)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製藥、新材料產業,推進數控系統成套技術及裝置、高亮度發光二極管外延片系統等100個重點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構建高技術產業的集成優勢和特色優勢。充分發揮瀋陽、大連、鞍山等高新技術園區的作用,使之成爲高技術研發、孵化和產業化的基地,培育和造就創業者的搖籃。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圍繞提高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消耗、替代進口和安全生產,對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和重點產品加大投資力度,籌劃建設一批能夠帶動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重大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項目。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步伐。

  (13)積極培育產業集羣和名牌產品。圍繞大型骨幹企業,發展協作關係緊密的配套企業,構建以大企業爲龍頭、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產業羣體,增強產業的集聚功能,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和產業規模競爭力。重點推進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船舶、石化、鋼鐵、鎂製品和非金屬礦製品、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產品、生物與醫藥等12大產業集羣。大型企業是產業集羣的核心。要按照市場規則,推動企業跨國、跨地區聯合重組,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要充分利用中直企業創造的資源條件和市場空間,建立地方與中直企業的協調合作機制,推動我省產業集羣的形成。中小企業是產業集羣的主體。要加快扶持發展一大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通過貸款擔保和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配套產業和產品,形成產業鏈和產品鏈。強化企業專業化分工與配套協作,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工業園區是產業集羣的載體。各地要依託現有產業基礎,搞好規劃,完善政策,創造環境,加快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大型產業集聚新區,成爲承接國內外戰略投資的平臺。以瀋陽鐵西新區爲龍頭,建設沈西工業走廊。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是發展產業集羣的主要方式。各級政府要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加強規劃、指導、協調和服務,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大項目及時有效對接創造條件。實施名牌戰略,引導企業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下大氣力培育發展名牌產品。建立名牌培育機制,每年選擇一批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增強全社會質量意識,完善質量評價體系,提高產品質量的總體水平。

  (14)進一步加快發展服務業。發展服務業,要擴大規模,調整結構,提高水平,形成網絡。重點發展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會展、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爲拉動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力量。瀋陽、大連要建設成爲區域性金融中心。繼續發展和優化提升商貿餐飲、交通運輸、通訊等傳統服務業,發揮其在帶動就業方面的優勢。利用我省城市化率較高的有利條件,加大社區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通過政府扶持和市場運作相結合,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開發和整合全省旅遊資源,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建設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名牌旅遊項目,把旅遊業培育成具有活力的重要產業。發揮區位和基礎設施、產業基礎的綜合優勢,把瀋陽建設成東北地區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全省要重點改造升級20家大型生產資料批發市場、20家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發展10個物流基地、40家第三方物流配送企業,建設15萬個社區服務網點。深化服務業改革,發展競爭力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提高產業層次和服務質量。積極引進國際物流業、採購中心、金融機構、跨國公司地區營銷總部和研發中心等,增強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能力。要緊密結合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努力提高爲工農業生產、經營、技術開發服務的能力。“十一五”期間,全省服務業增加值預期年均增長11%,其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預期年均增長15%以上。

  (15)着力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繼續做好阜新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工作,發展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爲主的新的持續產業,全面完成試點任務。加速啓動鞍山、撫順、本溪、盤錦等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工作。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礦城結合、因地制宜的方針,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完善基礎設施,搞好礦區綜合治理,發展新型接續產業。提高資源的探明程度和採出程度,保持資源型城市和資源型企業的長期發展。切實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五、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爲重點,調整優化佈局結構

  (16)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力度,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力度,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努力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做大做強優質糧、畜牧、漁業、蔬菜、水果五大優勢產業和油料、花卉、中藥材、食用菌、林產品五大特色產品,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方向發展。推進優勢特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基地,努力打造區域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積極推廣節水、節地、節肥等技術,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以農業產業化爲主導,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爲全國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十一五”期間,全省農業增加值預期年均增長6%;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預期年均增長20%。

  堅持以工業化爲主導、城鎮化爲支撐、農業現代化爲基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高度重視和加快發展縣域工業,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和服務業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全面振興。到2010年,力爭每個縣形成3—5個競爭力強的主導產業。發展縣域工業要着眼於農產品轉化增值,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儲藏、保鮮、運輸等服務業,鼓勵有條件的城市企業向縣域轉移,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優勢產業。加強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實行集中開發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推進縣域工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動第三產業和小城鎮發展。繼續深化縣域經濟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減少管理層次,降低行政成本,放權搞活縣域經濟,增強縣域自主發展能力。要以進入全國百強縣爲目標,選擇一批重點縣(市)加大扶持力度,帶動全省縣域經濟發展。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認真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律和政策。深化徵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探索農戶間轉包、轉讓、互換等土地流轉方式,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權合理流轉,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發揮農村信用社的支農服務作用,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推進集體林產權制度、動物衛生管理體制和國有農事企業體制改革。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兩年內在農村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加大對農民進行職業培訓的力度,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規模,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基地和就業安置基地。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基本建成覆蓋全省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公路工程,實現村村通黑色路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力爭達到70%;實施農村能源生態建設工程,有效改變農村能源消耗結構;實施農村改廁工程,力爭使70%以上的農戶能使用上符合衛生要求的廁所;實施農村垃圾收集與處理工程,力爭使70%以上的村莊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轉運場所;實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繼續實施全省20戶以上廣播電視盲村“村村通”工程建設。搞好農村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建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加快農村信息化步伐,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17)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輻射作用,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我省地處沿海,城市密集,大部分地區屬於國家確定的重點開發地區,在全國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有條件成爲最爲活躍的重要區域之一。要在國家區域發展的大格局當中,加快建設以瀋陽爲中心,包括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的遼寧中部城市羣經濟區;以大連爲龍頭,丹東和營口爲兩翼的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以港口城市錦州、盤錦、葫蘆島爲骨幹,包括阜新、朝陽在內的遼西沿海經濟區,形成以中心城市帶動中小城市,以城市帶動農村,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各具特色的遼寧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遼寧中部城市羣經濟區,要充分發揮瀋陽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通過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努力建設成爲我國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基地、遼寧乃至東北的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加工示範區,率先完成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歷史任務。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要以構建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爲重點,成爲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現結構優化升級的先行地區,成爲我省重要的石化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和軟件基地、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造船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成爲服務於遼寧和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窗口。遼西沿海經濟區,要以錦州灣開發建設爲突破口,主動承接遼寧中部城市羣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雙重輻射,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和外向型經濟,形成具有遼西特色和優勢的新型產業羣,加快城市化進程,努力成爲遼寧新的經濟增長區域。

  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局面。各經濟區既要加快自身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又要主動加強同相鄰地區的經濟合作與融合。瀋陽、大連兩個中心城市要進一步密切經濟聯繫,共同帶動全省的發展與振興。對遼西北地區和民族自治地方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努力縮小地區間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要加強與吉林省、黑龍江省及內蒙古東五盟市的區域合作,支持瀋陽、大連與長春、哈爾濱共建東北中部城市經濟帶,支持撫順、本溪、丹東與吉林、黑龍江的有關市、州共建東北東部經濟帶,共同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要加強與山東半島、京津冀地區的協作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爲環渤海經濟區的發展作出貢獻。

  (18)積極推進城鎮化。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穩步推進城鎮化進程,城市化率提高到63%左右。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對人口的吸納與承載能力。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率管理城市,對經濟發展、人口聚集、土地利用、城市規劃統籌安排,保持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不斷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大中城市郊區要納入城市發展整體規劃,逐步推進郊區向城區、鄉鎮向街道、農村向社區、農民向市民的轉變。以縣城和中心鎮爲重點加強小城鎮建設,堅持以產業興鎮,促使工業項目和第三產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把小城鎮建設同發展縣域經濟和農村社會事業有機結合起來。“十一五”期間,全省新形成10個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10個10—20萬人的小城市和一批鎮區人口達到3萬以上的小城鎮。小城鎮建設要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注意節約土地和集約利用土地,注重提高小城鎮功能,避免盲目鋪攤子。要努力消除體制和政策弊端,清理對農民進城的歧視性政策規定,禁止各種亂收費,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逐步實行城鄉統一戶籍,讓農民工在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與市民享受同等待遇,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地向城鎮轉移。

  六、以基礎設施建設爲支撐,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19)進一步增強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礎設施承載水平,是改善投資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保證。要按照適度超前、保障有力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緩解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帶動相關產業的整體提升。充分利用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國債資金、國家開發銀行軟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對遼寧省的能源、交通、水利、城市公共設施等方面建設的支持,高起點、高標準選擇項目。要充分進行論證,明確投資方向,確定適度投資規模,保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強化管理,加強監管,使重點項目建設保質、保量、保進度順利推進。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抓緊實施,努力做到竣工達產一批,開工建設一批,計劃儲備一批,在“十一五”前期形成建設熱潮,使一批重大項目儘早建成使用,帶動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根據建設兩大基地和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對配套運輸水平的需要,改善佈局,增加里程,構築網絡,提高運力,努力形成便捷、暢通、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速公路建設要立足於提高進關出海能力和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重點建設瀋陽—彰武—通遼(遼寧段)、鐵嶺(毛家店)—朝陽(三十家子)、丹東—通化(遼寧段)、朝陽—赤峯(遼寧段)、瓦房店—長興島、海城—丹東、瀋陽—撫順(南雜木)—梅河口(遼寧段)、撫順(南雜木)—通化(遼寧段)及遼寧中部環線,全省通車裏程到2008年達到3500公里,到2010年接近4000公里,形成省際及城際高速公路網絡,使我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保持全國前列水平。港口建設要重點提升以大連港爲主體的各樞紐港總體功能和吞吐能力,加快沿海港口集裝箱、原油、礦石和散糧等四大系統的專業化碼頭建設,調整碼頭佈局結構,優化整合全省港口資源,形成各港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港口集羣。重點建設大連大窯灣三期工程、北良散糧泊位、長興島港區開發、營口港四期工程、營口港15萬噸級航道、錦州灣25萬噸級原油碼頭和丹東集裝箱碼頭等一批項目,港口吞吐能力達到5億噸。加快鐵路繁忙路段的改擴建和主通道的電氣化建設,重點建設哈大客運專線、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疏港鐵路。抓好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和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擴建,完善機場功能,提高吞吐能力和服務水平;完善丹東、錦州支線機場,發展支線航空服務。

  (21)擴大能源供給能力。堅持節能優先,供給多元,改善結構,協調發展,加強統籌規劃,爲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穩定、經濟和清潔的能源保障。重點抓好國有重點礦井的改擴建工程,強化安全技術改造,提高煤炭生產效率和煤層氣等資源利用率。在繼續發展火電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核電、水電等清潔能源建設,積極發展熱電聯產,加強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改變我省過度依靠火電的現狀。加快紅沿河核電站、莊河電廠、綏中電廠二期、阜新電廠改造、鐵嶺電廠二期改造等17個電源項目建設進程,新建投產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加強城市電網改造和建設,完善電網結構和佈局,推動蒙東煤電基地到我省的輸電通道建設,增強受入外省電力的能力。積極參與省外煤炭開發建設,拓寬煤炭供應渠道。支持遼河油田加強勘探開發,確保“十一五”期間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穩定。加快推進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大型油氣項目建設,完善油氣管網布局,增強油氣供應保障。

  (22)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堅持興利與除害相結合,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和供給水平,統籌水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保證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生活生產供水安全。加強防洪、除澇工程設施建設,確保遼河、渾河、太子河等重要河流的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國家和省重點防洪城市防洪標準達到100—200年一遇,縣級城市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全面完成206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恢復水庫防洪興利能力。合理開發利用、優化配置水資源,建成大夥房水庫輸水及其二期工程、引白濟阜、引細入湯等跨流域調水工程,開工三灣水利樞紐、錦淩水庫、青山水庫等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和閻王鼻子水庫供水、觀音閣水庫供水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快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緩解城鄉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強水源地保護,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大力開發利用雲水資源,加大污水的資源化利用,積極開展海水淡化。

  (23)提高城市綜合功能。以城市總體規劃爲依據,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爲中心,以改善城市功能和環境爲重點,老城改造與新城建設並舉,努力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先進、交通便捷、環境優美、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城市。圍繞解決交通擁擠矛盾、供水緊張、污染治理問題以及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規劃和建設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質量、高水平地建設好瀋陽地鐵1號線、2號線以及大連輕軌等一批項目。到2010年,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要達到99%,人均道路面積達到9平方米,人均日生活供水量達到180升,燃氣普及率達到93%,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70%。

  七、以科技創新爲動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24)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爲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按照建設新型產業基地的戰略要求,圍繞重點產業和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等關鍵技術和重大高技術進行科技攻關,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建立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結合,有重點地在裝備製造、石化、生物、製藥及新材料領域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和中試基地,爲解決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及促進技術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提供支撐。到2010年,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各達到100家,企業技術(研發)中心達到180家,累計開發新產品3萬項。加快發展多層次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場,建立開放的交易網絡,明確市場交易規則,形成健全規範的技術市場體系。

  (25)建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推進機制。進一步整合我省科技教育資源,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強產學研相結合,加快推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支持和鼓勵企業採取適合自身特點的分配製度,實行技術、知識、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以技術入股、知識與管理能力折股等方式獲得股權、期權。健全科技成果轉讓和產業化發展的綜合政策體系,從稅收優惠、政府採購及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營造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法規環境。建立支持自主創新的科技投入體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風險投資機構,形成較爲完善的科技風險投資機制。發展科技開發公司和中介機構,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社會服務體系。採取有力措施,鼓勵原創性發明和有產業化前景的科技創新。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研究成果的轉化,凡應用技術的研究成果,都要以自主知識產權的形成或產業化程度爲價值判斷標準;凡是職務發明和政府支持的應用技術研究項目,都要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明確科研人員的正當權益。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和授權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衆科學素養水平。

  (26)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度重視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構建現代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鞏固和提高基礎教育,加快中小學校佈局調整,切實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平,努力實現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助學制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加強示範性高中等職業院校、農村標準化職業教育中心和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型人才。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加強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興建一批高校重點實驗室、大學科技園區和高校科技研發中心,提升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精尖科研攻關能力。整合高校資源,開展強強聯合,建設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領軍大學。支持和促進民辦教育。嚴格規範各類學校的招生和收費行爲。到2010年,全省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8%左右。

  (27)構建科技創新的人才支持系統。按照人才分佈高密度、人才素質高水準、人才結構高對應、人才流動高活力、人才產出高效率的要求,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加快推進人才強省戰略。繼續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爲重點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充分調動各級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適應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需要,重點引進和培養面向21世紀新型產業體系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着力培養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術和技術骨幹人才。完善人才市場體系,構建瀋陽、大連兩個人才高地,加快全省人才市場一體化建設。建立健全適應人才流動的人事與戶籍管理、福利保障、住房與子女就讀等政策,吸引國內外創新人才以多種方式向遼寧流動。到2010年,全省人才總量達到472萬人,年均增長6%。

  八、以和諧遼寧建設爲保障,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羣衆

  (28)構建和諧遼寧對於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具有重要意義。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全面的振興,既要加快經濟發展,又要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既要建立起和諧的社會關係,又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和諧遼寧,是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要堅持以人爲本,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社會事業、改善生態環境等爲着力點,認真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在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構建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促進社會的繁榮穩定。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路,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9)積極推進生態省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生態省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要通過生態省建設,在全省建立起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態經濟體系,穩定、和諧、高質的生態環境體系,優美、舒適、協調的生態人居體系,現代、文明、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體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統一。要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有效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大力推進生態經濟發展,制定促進節能降耗、生態環保型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標準體系;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在全社會樹立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綠色健康意識。到2010年,初步形成生態省建設的機制和框架。

  搞好資源綜合開發和節約利用。以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爲基礎,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爲核心,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完善水價市場形成機制,建立水權交易和轉讓制度。將土地整理作爲緩解土地壓力的重要途徑,實現佔補平衡,建立耕地安全保障體系;對城市化發展和重大建設項目用地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靠法制規範礦產開發秩序,整合礦山企業,提高礦山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對鐵、鎂、硼、鉬、黃金等我省優勢礦種的採量調控工作,做到合理開發利用;以政府勘查資金作引導,鼓勵企業、社會資金投入,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礦產勘查投資機制,加大對煤、鐵、石油等重要礦產以及有色金屬伴生礦的勘查力度,爭取重大發現和突破。

  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制定和實施重點行業資源消耗和排污強度標準,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後生產能力,對重點污染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審覈,實現穩定全面達標排放。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爲重點,大力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整治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以創建環境優美村鎮爲重點,實施農村環保小康行動計劃。把林業作爲生態建設的主體,繼續實施生態公益林和東部天然林保護,開展沿海防護林體系和遼西、遼北防沙治沙工程建設。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護。提高自然保護區建設質量。實施遼河流域和近海海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健全和完善全省生態環境氣象監測評價體系。到2010年,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天數80%以上,全省森林覆蓋率37%,城市人均綠地面積達到9平方米,主要河流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70%以上。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開展生產、生活廢物的重複和再生利用,基本建立起循環經濟型社會。加快建立循環經濟型企業,開發引入關鍵鏈接技術,開展能源、水的重複和梯級利用及各種副產品、廢棄物的接續循環使用,在生產的全過程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加快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實現物流、能流、技術集成、信息流、基礎設施的集聚與共享,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消耗和成本。建立綠色經濟指標考覈體系、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標準體系、生態建設的技術支撐體系、引導和鼓勵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到2010年,城市中水回用率達到20%以上。

  (30)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建立健全文化創新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創作出一批文化藝術精品,涌現出一批擁有較高成就和較大影響的國家級文化藝術人才,爭創一批國家級精品演出院團,建設一批標誌性文化設施,使我省文化藝術事業整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繼續實施精品工程戰略,積極培育高雅藝術。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盜竊、走私文物等犯罪行爲,積極發展文博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優化文化資源配置,形成一批出版、發行、影視、演藝等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重點扶持出版印刷、影視音像、演出娛樂、文化旅遊、動漫遊戲等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積極推動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領域,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打造一批對全省有帶動作用的文化品牌。繁榮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事業。大力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全省各市和80%的縣(市)到2010年完成有線數字電視平移工作。加大對互聯網正面宣傳陣地建設的投入,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健全完善疾病控制體系、醫療救助體系和衛生監督執法體系。深化城市醫療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建立起功能齊全、佈局合理、結構完善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努力控制重大傳染病,積極防治職業病、地方病。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強化對食品、藥品和餐飲衛生的監管,提高食品安全評估、預警和應急能力。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依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96‰和19‰以內。應對老齡化的挑戰,大力發展老年人服務事業和養老產業,建立家庭養老爲基礎、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爲輔助、公共養老設施和民辦養老機構爲補充、社會保險制度爲保障的多種養老模式,做好老齡工作。重視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提高全省人民身體健康素質。努力提高競技運動水平,高標準建設遼寧競技體育中心和瀋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多做貢獻。以創建和諧社區爲主題,以基礎設施爲重點,全面加強社區建設,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增強社會和諧基礎。

  (31)大力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全面貫徹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完善創業、就業服務網絡和工作體系。重點援助就業困難羣體,大力促進下崗失業人員穩定就業和大齡就業困難羣體再就業,確保給每個有就業需求的“零就業家庭”至少提供一個就業崗位。實施“創業行動”計劃,幫助下崗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和就業方式,開闢就業渠道,擴大就業規模,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機制。加強就業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全省5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50萬人,就業培訓180萬人。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依法擴大各項社會保障覆蓋面,將符合條件的城鄉從業人員逐步納入到社會保障範圍。繼續加大各項社會保證資金的徵收力度,確保各項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加大財政資金向社會保障事業投入力度,建立社會保障待遇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積極探索、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進城鄉居民消費。高度重視城市貧困人口集中居住社區的扶貧救助工作,大力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健全完善城鄉醫療救助、住房援助、就學資助和應急救助等制度,大力支持慈善事業,構築以制度化建設爲重點、政府救濟爲主導、社會互助爲補充,多層次、廣覆蓋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努力改善城鄉困難羣衆居住條件,在近兩年內要解決好824萬平方米、涉及近百萬困難羣衆的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問題;積極創造條件,努力解決其餘棚戶區改造問題。到2006年底全面完成採煤沉陷區治理任務。加快城市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大力解決農村貧困戶的住房難問題。

  (32)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拓寬人民羣衆民主參與渠道,鞏固和發展基層民主,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省、依法行政。提高立法質量,強化執法監督,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完善法律援助保障體系,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強化司法權威,維護司法公正。依法嚴厲打擊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和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加大預防和減少犯罪工作力度,加強政法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把遼寧建設成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省。採取多種形式,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加大社科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積極探索建立社會科學普及長效機制,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規範公民道德行爲。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強化全民的信用意識、法制意識和道德意識,全力打造“信用遼寧”。開展創建和諧社區、村屯活動,推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發展。建立健全社會利益矛盾的調處機制,暢通訴求渠道,建立信訪信息及反饋系統和高效信訪機制,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綜合治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嚴格安全執法,切實加大安全生產工作力度。加強各種自然災害預測預報,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建立健全社會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重視全民國防教育,落實雙重領導制度,健全國防動員體制,加強民兵預備役工作,提高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整體水平。加強邊海防基礎建設,增強管邊控邊能力。深入開展“雙擁”活動,積極支持軍隊改革和建設,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完成“十一五”期間的各項工作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頭腦,全面分析和正確判斷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完成好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歷史使命。要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牢記“兩個務必”,堅持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增強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駕馭全局的能力,處理利益關係的能力,務實創新的能力。要堅決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努力做到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要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努力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爲政治堅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廉政、團結協調的領導集體;堅持守原則、講公道、揚正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要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各族各界人士在遼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全省形成推進改革與振興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合力。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切實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爲振興老工業基地提供組織和人才保證。要改進領導方式,提高領導水平,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落實的反饋和監督,健全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堅決克服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深入實際,廣泛進行調查研究,及時總結推廣羣衆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以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果取信於民,凝聚人心。

  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充分發揮領導核心、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團結和帶領全省各族人民,爲完成“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而努力奮鬥!

稿源 遼寧日報 編輯 張晉
文章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新聞頻道 ·體育頻道
唐津高速堵車成停車場 2個半小時走27公里(圖)
杭州蕭山機場上空發現不明飛行物 大批航班備降
甘肅日報載文:西安已被確定爲國家第五個直轄市
雷陣雨爲津城“退燒” 未來三天最高30℃
港媒:解放軍不再沉默 高調曝光東海演習照(圖)
章魚哥讓貝利情何以堪 “重複帝”劉建宏威武
泰達主帥歡慶荷蘭進世界盃決賽 阿里漢仍恨德國
前江蘇烏茲國腳或加盟泰達 阿里漢:他已經簽約
FIFA亞洲代表炮轟韋迪 稱不懂就別自以爲啥都懂
章魚哥“被放生”遇難題 有人建議讓其自己選擇
李書福:收購沃爾沃,吉利得到了什麼?
巴菲特:9歲開始擺攤賣飲料 11歲開始投資股票
“魔獸佳人”前九城總裁陳曉薇轉投橙天娛樂
·科技頻道 ·娛樂頻道
全球最斜塔竣工阿布扎比:斜度爲比薩塔5倍(圖)
科學家發現土星飛碟形狀衛星來自土星光環(圖)
攝影師捕捉天鵝馱寶寶瞬間彰顯偉大母愛(圖)
歐洲動物園滿月河馬幼仔與母親一起游泳(圖)
天津首屆熱帶魚科普展 300種觀賞魚“鬥秀”
趙薇新加坡豪門生活被拍 欲復出吸金急速瘦身
犀利哥獻聲《犀利哥傳奇》躲廁所兩小時不見人
袁莉抽菸照曝光忙道歉 王菲趙薇你們慚愧嗎(圖)
張一山楊紫以優異成績雙雙考進北電當同學
《紅樓夢》應改《青樓夢》黛玉裸死謬之千里?
關閉窗口
| 北方網最新新聞排行 | 財經熱點新聞排行 |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2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