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江西宜春樟樹市博物館,透過青銅斝(ji?)上纖毫畢現的饕餮紋,仿佛看到了四千年前貴族宴飲的觥籌交錯。
回到自家煙火尋常的餐桌上,就著可口菜餚小酌一杯四特酒,飲下的是千年“酒國醉鄉”不變的文脈傳承。
當遠古青銅酒器呼應今日省酒龍頭,一場跨時空碰杯激蕩起江西酒業發展的浩蕩歷史。從築衛城遺址的秈稻到《天工開物》中的“清江土燒”,從“婁源隆”酒坊的興衰到樟樹釀酒廠的改造,樟樹市與四特酒相互交織、成就,演繹出波瀾壯闊的千年贛鄱史詩,在一杯酒中傳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多維文化表達。

天時地利孕酒魂,四特之名古來傳
地處贛、袁兩江衝積平原的樟樹市,氣候溫和,水網密布,盛產優質大米;其地下水系江西名山閣皂山泉水餘脈,水質清澈甘爽,天然富硒,硬度適中;而附近龍虎山所特有的紅褚條石,空隙極多,吸水性強,是白酒發酵窖池的理想材料......種種得天獨厚的氣候及地質條件,調配出樟樹乃至整個贛鄱大地釀酒業興盛底色。
得“天時地利”之宜的樟樹,也早早萌芽了釀酒業“人和”的種子。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築衛城遺址、樊城堆遺址中就出土有碳化秈稻,這是當地具備產酒條件的早期佐證。在隨後商代中晚期的吳城遺址中,又出土了精制的青銅斝、樽、爵等酒器,表明當時樟樹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

而“四特”之名便可追溯到這一時期。相傳夏朝時儀狄為釀酒始祖,商滅夏後,吳王尋訪先人遺跡得“儀狄釀酒圖譜”,便依圖取閣皂山九龍泉水和當地優質稻米,經九九八十一天釀造出一斗甘醇美酒,之後吳王攜此美酒宰四特(特:健壯的公牛),與吳民共同祭奠先祖神靈,祈禱先祖保佑吳人崛起。吳王覺得此酒和四特同等珍貴,便以“四特”相稱。
到戰國時期,樟樹吳城地區已被納入“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版圖,是時當地酒業已有盛名,有著奢華風雅飲酒禮儀的楚國上層,令吳城常年進奉“四特酒”供貴族階層享用,進一步推動了當地釀酒產業發展。

樟樹美酒載文脈,釀造古法代代承
此後隨著釀酒技術的成熟及產業規模的擴大,清江美酒開始從宮廷走向民間,並深刻影響著當地的發展進程。相傳在漢魏時期,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閣皂山下築廬而居,因飲“四特酒”而大醉三日,最終徹悟道法,羽化成仙。之後道教中另一位傳奇人物葛玄也因美酒與樟樹結緣,他在閣皂山以酒合藥,帶動了當地藥材業發展,間接奠定了樟樹“藥都”的地位。
清江美酒還是文人雅士們妙筆生花的靈感來源。唐代詩人白居易就任江州司馬時,就尤為鍾愛,在寒冷的天氣收到一壇新酒後,他迫不及待寫下“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邀好友劉十九前來共飲;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江西任職期間深受百姓愛戴,得知他愛飲酒,百姓們便自發買了一壇“清江土燒”美酒相贈,陸游飲後題詩贊曰:“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句中以“名酒”贊“清江”,即為如今的四特酒。

樟樹的釀酒業在宋朝迎來了新的高峰。當時樟樹名為“清江”,《清江縣志》曾記載當地“落日照江浦,輕帆過酒家”、“竹徑旁通沽酒市,桃花亂點釣魚船”,從中可以遙想到當年酒肆遍地、酒香四溢的市井盛況。至明朝,宋應星將以“清江土燒”為代表的南方釀造技藝總結並詳細收錄於《天工開物》這部偉大的工藝百科全書中,成為此後四特酒特香型釀造工藝的理論基礎。
清代,樟樹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酒都”,在眾多酒肆中,一家名為“婁源隆”的店人氣尤為火爆。它的創始人婁德清早年在“萬成酒店”當學徒,自己開店後大大發揚了“四特土燒”釀造技術,並進一步改進了制?、發酵、蒸餾等工藝,使得自家美酒名聲大振。為了防偽,他賣的每壇酒上都會貼四個“特”字,“婁源隆”也由此成為現代四特酒品牌的前身。
憑借出眾的品質和口感,“婁源隆”曾一度將業務拓展到江南各省,最高的時候年產量達幾十萬斤,但好景不長,隨著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和隨後的抗日戰爭,“婁源隆”的銷量大大萎靡,到新中國成立前,市場范圍又收縮到了江西省內。

守正出新再拓局,特香獨步譽神州
擁有千年厚重歷史積淀的四特酒,似乎也蘊含著江西人的精神:堅韌,團結,百折不撓。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政府開始對“婁源隆”酒店實行贖買政策,籌建了國營樟樹酒廠。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江西名酒四特酒得以薪火賡續並發展壯大。
成立之初的四特酒廠設備陳舊,工藝流程缺失嚴重。在經過多番工藝改良、設備更新後,1958年,幾位師傅終於釀成了完全符合傳統風味和質量的四特酒。此後,四特酒持續創新精進,不僅成為國家級會議用酒,獲得一代偉人“清香醇純,回味無窮”的贊譽,還多次蟬聯江西省名酒,榮獲國際博覽會金獎、中華老字號稱號等,成為江西名酒的代言詞。
1988年,對於四特酒乃至整個江西酒業都是個重要節點。這年,周恆剛、沈怡方、曹述舜等全國知名白酒專家齊聚四特酒廠,經過3天的實地考察和研討,正式認定四特酒香型屬於“特香型”,其特點為“整粒大米為原料,大曲面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三型具備猶不靠”,中國白酒自此迎來了新的香型品類,江西白酒產業也以“特香”為劍,開始了拓展全國市場的新征程。

一如當年“婁源隆”的低谷,經歷90年代市場經濟的衝刷,站在頂峰的四特酒也不得不面對品牌競爭激烈、法律法規欠缺等發展困境。對此,四特酒汲取前人經驗和今人智慧,以“守正出新”應萬變。一方面,是堅持古法釀造工藝,守住特香的“根”,並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和特香白酒人纔培養;另一方面,則是在董事長廖昶的帶領下,對內進行公司改制,構建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對外積極參與行業標准制定,推行新的營銷管理模式,大幅提昇了四特酒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
今天的四特酒,已成長為擁有三大產區,年基酒產能6萬千昇、總儲酒能力突破11萬千昇的江西省內第一大酒企。起於蒙昧,聚天地人和,從萌芽到枝繁葉茂,四特酒的發展史,也是樟樹乃至江西古今燦爛文化的映射。

三千年前,江西人用青銅器品味江南繁盛;三千年後,我們用四特致敬酒國醉鄉。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廖昶曾多次強調,四特要堅持“讓傳統的更傳統,讓現代的更現代”的發展理念。站在江西省建設“中國特香型白酒產區”的新起點,相信以四特酒為代表的江西酒企還將講出更精彩的白酒故事,演繹屬於這個千年的酒鄉傳奇。
【廣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聯系我們:hyzix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