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浮動費率 本輪公募基金改革關鍵點在這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社 作者: 編輯:郭小琳 2025-05-26 08:37:20

  最近,事關8億多基民的公募基金改革正在落地。5月23日,首批26只新型浮動費率產品拿到了證監會的上市“許可證”。這意味著,最快下周就有產品將上架開售。

  除了浮動費率,本輪公募基金改革關鍵點還在於全面昇級對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考核“指揮棒”,引導他們真正和基民“同甘共苦”。

  業內人士指出,本輪改革效果如何仍然取決於主動管理的公募基金產品未來能否真正給基民創造價值,重塑基民對公募基金行業的信任。

  浮動費率怎麼個“浮”法?

  之前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的管理費基本都按每年1.2%收取,也就是說基民買了1000元的基金,不管掙沒掙錢,基金公司每年要收12元。

  浮動費率之後,管理費就要和每個基民的持有期限、持有期間基金有沒有跑贏業績比較基准、有沒有給基民掙到錢掛鉤了。比如基民買了“小牛基金”,如果拿了不滿一年就賣了,管理費還是1.2%。

  如果拿滿一年想賣,那管理費就要分三種情況了。先假設“小牛基金”錨定的業績比較基准是滬深300。

  情況一:“小牛基金”賺錢了,年化收益率還比滬深300跑贏6%以上,相當於每年幫基民掙到了6%以上的超額收益。基金公司最多可以收每年1.5%的管理費。

  情況二:“小牛基金”年化收益率比滬深300跑輸3%或更多,基金公司最多只可以收每年0.6%的管理費。基金表現明顯跑輸了市場,業績差只能少收費。

  情況三:除了以上情況,基金仍按每年1.2%收管理費。

  在這種浮動費率下,基民同樣買1000元基金,表現好的基金每年管理費可以收到15元,表現差的只能收6元,其他表現還行的能收12元。

  首批26只新型浮動費率產品分檔費率。(賈稀荃制圖)

  據了解,首批26只新型浮動費率產品均為全市場選股的基金,業績比較基准主要對標滬深300等寬基指數,部分還參與港股和債券投資。未來浮動費率產品將常態化供給,業績比較基准也將覆蓋更多指數類型,例如各種行業指數等。

  不過,存量基金產品目前不會采用浮動費率,改革從新發基金開始試點。未來一年,頭部機構新發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裡要有不低於60%的產品采用浮動費率。試行一年後,再評估完善,逐步推開。

  實際上,一些公募基金公司之前就曾推出過浮動費率產品,但這些產品還是沒能真正體現出與投資者“同甘共苦”。

  考核“指揮棒”昇級更為關鍵

  相比於浮動費率模式暫時只覆蓋新發產品,考核“指揮棒”的昇級則涉及到所有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

  以往,無論是股東考核基金公司高管,還是基金公司考核基金經理最看重管理規模、收入利潤、行業排名等指標,直接反映投資者盈虧情況的考核指標較少、權重佔比較低。換句話說,也就是和基民的利益綁定不緊密。

  這次改革就是要破解長期以來的行業“慣性”,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考核體系。

  基金投資收益怎麼衡量?主要看兩個維度:一是基金產品業績,包括基金淨值增長率、業績比較基准對比等指標;二是投資者盈虧情況,包括基金利潤率、盈利投資者佔比等指標。時間維度上,對基金投資收益全面實施長周期考核,其中三年以上中長期收益考核權重不低於80%。

  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怎麼考核?具體看,對公司高管的考核,基金投資收益指標的考核權重不低於50%;對基金經理的考核,則要求基金產品業績指標權重不低於80%。同時,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低於業績比較基准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應明顯下降。

  另一個考核“指揮棒”——業績比較基准也迎來了全面昇級。

  簡單來說,就是把評價基金表現的“錨”打造得更加客觀。近年來,投資者對部分公募基金“風格漂移”“貨不對板”等問題不滿意,比如明明是科技類基金卻買了白酒。

  這就說明業績比較基准沒有成為真正的“錨”,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對業績比較基准的重視程度不夠。改革就是要盡量確保投資者所見即所得。

  安信基金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將引導基金管理人嚴謹客觀選用業績比較基准,保障產品風格穩定性,幫助投資者更好地評估與衡量基金業績表現。

  據了解,本次改革還將制定關於業績比較基准的監管指引,明確基金產品業績比較基准的設定、修改、披露、持續評估及糾偏機制。也就是說,未來基金產品的業績比較基准怎麼選、如何評估都不能再隨隨便便了。

  公募基金行業重塑信任的“關鍵一戰”

  近年來,受市場波動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公募基金行業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收益水平不佳,普遍跑輸市場。同時,基金公司仍按固定費率收取管理費,引發各方關注,甚至出現“旱澇保收”的質疑。

  相比之下,以ETF為代表的被動指數型基金具有高度透明、較低費率等特點,更受投資者青睞。2024年,被動指數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佔比首次超過主動權益類基金,引起市場熱議。

  這意味著,行業需要面對問題進行改革。畢竟,通過主動管理,努力幫助基民挖掘市場平均表現之上的超額收益,真正為基民掙到錢,纔是大家願意為主動管理付費的根本。這也是公募基金有別於其他投資渠道、為投資者創造獨特價值的關鍵所在。

  “對主動權益類基金而言,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發展階段。”平安基金有關負責人說,此次改革引導行業逐步實現與投資者“同甘共苦”,通過形成更穩定的超額收益,改善投資者持有體驗,促進雙方形成長期共贏格局。

  新一輪探索剛剛開始,也給行業帶來更多新的課題,各種技術細節也需要持續磨合。例如,有人擔懮,新考核辦法可能導致基金經理“抱團”投資寬基指數的現象。

  一家頭部基金公司高管說,強調以業績比較基准為“錨”,並不代表著基金經理將完全執行指數化操作,而是應該更加注重平衡好產品投資組合與業績比較基准間的一致性與差異化,努力為投資者創造長期穩定的超額收益。“畢竟,這是公募基金行業重塑信任的‘關鍵一戰’。”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新型浮動費率模式實現了基金產品管理費率結構創新。具體費率水平將根據每個投資者、每筆基金份額的持有時長、持有期間年化收益率以及年化超額收益率綜合判定,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差異化收費安排。這也將給基金銷售、產品設計、後臺管理等各個環節提出更加精細化的要求。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