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非法金融活動呈現出形式愈加多樣、手段更加隱蔽的特征,整治形勢依然嚴峻,非法集資、高息理財陷阱等亂象令金融消費者防不勝防。近日召開的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全面推進防非打非工作全鏈條治理。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表示,非法金融活動往往涉及欺詐、集資詐騙等違法行為,存在較高風險,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在維護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機制。近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暨2024年年中工作會議時表示,堅決落實強監管嚴監管要求。立足監管實踐,緊盯實質風險,健全金融法制,提昇執法效能。積極主動加強央地協同,合力防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近年來,金融監管總局以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新機制,構建金融消保新格局為工作重點,多方面推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法規司司長王勝邦表示,今年6月份,金融監管總局與人民銀行、證監會建立了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業務協作。同時,金融監管總局還加強與公檢法、網信、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協作配合,共同解決一些跨行業、跨領域的金融消保問題。
目前,多地創新宣講非法金融活動形式,進社區、進農貿市場有針對性地向重點人群開展宣講,揭露非法集資、養老詐騙套路陷阱。天眼查數據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養老服務領域近年來涉及非法集資、詐騙的司法案件高發,不法分子打著“養老旅游”“以房養老”的名義,將高風險理財、股權投資等包裝成收益高且安全的投資項目,誘騙老年人辦理房產抵押,實施非法集資活動吸收老年人資金,對老年人的經濟和生活造成很大損害。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對於金融消費者而言,防范非法集資等金融亂象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要在“免費”的誘惑下去“付費”;二是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語而交付重要財物;三是不要泄露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銀行卡號及密碼等個人敏感信息。
為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機構加快探索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精准預判和識別非法金融活動。樂信副總裁、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負責人崔聿泓表示,金融消費領域具有專業性強、復雜程度高等特點,這對新業態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出了新挑戰,金融機構應積極運用科技賦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在智能反欺詐方面,通過海量欺詐案例數據庫、迭代昇級的技術能力,針對平臺上潛在詐騙行為進行全流程、多節點的用戶提醒勸阻和智能攔截,加強對消費者資金安全的保護。
非法金融活動涉及面廣、隱蔽性強、涉案金額大,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有助於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更好守護老百姓“錢袋子”。杜陽表示,接下來,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一方面要盡快完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明確非法金融活動的界定,加大對非法金融活動的打擊力度。同時,提高執法效率,對涉嫌非法金融活動的企業和個人進行嚴厲查處。另一方面要強化各部門協同創新,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機制,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比如,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多種方式,包括與監管機構積極聯動、聯合多地警方深度打擊、攜手行業協會共享治理經驗等,共同築牢防非打非銅牆鐵壁,保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