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厘清所謂『產能過剩』的五個關鍵事實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社 作者: 編輯:劉子安 2024-08-28 11:26:59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再次炒作並泛化其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試圖將打擊面從中國新能源產業擴大至更多工業品類,並給中國扣上“中國產能過剩嚴重衝擊世界市場”的帽子。從這些政客和媒體給出的理由、判斷的依據以及援引的數據等看,這一論調濫用產能過剩概念,違背經濟學基本原理,存在嚴重誤導,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偽命題。

7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亞萬丹省唐格朗的印尼會展中心,人們參觀2024年印尼國際汽車展上的中國汽車品牌比亞迪展臺。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一從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看,供需不平衡不能輕易認定為產能過剩。產能過剩通常指某個產業的產能大幅超過市場需求,導致產品供給明顯過剩和價格大幅下跌。目前,世界各國對於產能過剩並不存在統一公認的判斷標准或測算方法。由於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方式存在差異,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消費者偏好改變、技術進步、自然災害和地緣政治局勢變動等因素均會導致供需出現較大變動,因而供需平衡是暫時、相對的,供需不平衡是常態、絕對的。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表示,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他並不清楚如何來衡量所謂產能過剩。“這一觀點似乎意味著,任何國家都不應生產超出國內銷售能力的產品。那麼,美國波音公司是否應該減產?美國種植大豆的農場是否應該限產?”

6月3日,在遼寧沈陽,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機器人研發工程師在討論智能焊接機器人平臺焊接方案。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二從產業發展生命周期看,新興產業的暫時性供大於求不能認定為產能過剩。新興產業通常具有技術創新迭代快、技術路徑多元的特征。一些企業在完成初步技術積累和市場培育後,為搶佔市場進行大量投資,可能造成供給暫時性超過需求。但隨著行業步入成熟期,技術先進、效率更高的優質產能會替代落後產能,供需不平衡狀態會得到改善。

  三從市場經濟原理看,產能過剩的評估依據應該著眼於全球整體需求。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評估某個產業供需是否失衡或產能是否過剩,不能只看一國,而是需要從世界市場的角度看。中國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維順認為,各國基於要素稟賦、技術積累、發展路徑等形成不同產業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合作、互通有無,從而有效提昇全球經濟效率和福祉。

  四從國際貿易實踐看,將出口量大的行業機械認定為產能過剩有違經濟學基本認知。各國都會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2023年,德國和日本所生產汽車分別有約80%和50%銷往國際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僅約12.7%銷往國外。顯然,不能將各國出口量大的優勢行業認定為產能過剩,否則就是開逆經濟全球化的倒車。

4月15日,參展商在第135屆廣交會上向采購商介紹太陽能電池組件展品。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五從供求關系看,適當的產大於需有利於市場競爭,有利於企業的優勝劣汰,從而實現一個動態平衡。專家指出,一定區域、一定時期、一定領域的產能適度富餘,可以倒逼企業改進管理、增強技術創新和提昇資源利用效率,並在更大范圍調動優勝劣汰的市場力量。因此,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亦或是在其他國家,產能適度富餘其實是全球經濟發展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日經亞洲》雜志近日刊發的題為《關於中國“產能過剩”世界弄錯了什麼》的觀點文章指出,產能適度富餘不等於生產過剩,也不等於產品傾銷。對於一些沒有相關產業的國家而言,產能適度富餘是好事,確實會為其創造需求。

  中國新能源等產業依靠研發創新能力的提昇、完整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橕、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要素形成產能優勢。美西方一些國家固守零和思維,采取保護主義措施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網絡,阻礙全球資源高效配置,這既不利於其本國產業提質昇級,也不利於世界經濟健康發展。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