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護航 碳金融市場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者: 編輯:劉子安 2023-10-12 10:07:00

  暫停逾六年的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重啟進入“倒計時”階段,日前生態環境部審議並原則通過《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這也被業內解讀為CCER重啟保駕護航的關鍵一步。在碳市場活躍度提昇大背景下,今年來,伴隨著國家級綠色交易所落地,新增券商獲得證監會准入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權支持工具范圍擴圍等利好政策消息,碳金融市場有望迎來高速發展的機遇期。據北京綠色交易所預計,伴隨未來我國碳市場深度金融化,交易額有望超過1萬億元。

  CCER是一種碳抵消機制,即控排企業向實施“碳抵消”活動的企業購買可用於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證量。我國CCER市場曾於2012年上線,2017年3月項目申請暫停,距今已超過六年。但在今年8月,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系統悄然上線開戶功能,與新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實現一對一互聯互通,同時開始接受市場參與主體的開戶申請。

  多重信號顯示,CCER重啟交易為時不遠。行業人士普遍認為,CCER重啟將會引發巨大連鎖反應,有望帶動碳市場交易活躍度和參與度。

  普華永道中國ESG可持續發展市場主管合伙人倪清對記者表示,CCER重啟有助於支持領先企業探索實踐更為低碳的發展方式,這不僅可以幫助符合標准的具有碳減排效應的項目獲得額外的資金支持,同時也會對企業短中長期的碳減排戰略部署產生影響。從長遠來看,CCER重啟使得碳交易市場的參與方更加多元化,能夠更好地促進全社會碳減排成本最優,對碳交易市場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CCER重啟也將給更多金融機構提供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機會。碳金融對於碳交易市場的影響有多大?

  當前行業共識是,在國內碳交易逐步開放的大背景下,碳金融產品的推出直接決定著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與交易規模。而碳金融市場發展高度依賴於碳排放控制強度和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的成熟度。

  今年初,北京綠色交易所正式落戶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國家級綠色交易所,未來這裡將作為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中心,以及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基礎設施,為更多排放企業或主體提供服務。

  碳排放權交易“朋友圈”和碳減排支持工具范圍也迎來擴容信號。今年來,新增6家券商獲得證監會發布的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無異議函”,北京銀行、北京農商銀行、北京中關村銀行3家銀行納入2023年碳排放權支持工具范圍。

  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梅德文預測稱,若參照對比歐盟碳市場規模,未來中國碳市場深入金融化後,以其70億-80億噸配額,年交易量或將超過100億噸,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碳金融與碳交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碳交易是碳金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碳交易市場發展到一定規模,擁有一定的合格主體和健康的風險管控機制後,碳金融市場纔得以有序發展。碳金融是碳交易發展的助推劑,碳交易的發展離不開碳金融的支持,排放企業通過碳金融市場,利用融資功能推進減碳技術的應用,達到碳交易控制排放總量的目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巡視員葉燕斐認為,在發展碳金融、擴大碳市場的過程中,要從“發展模式上推動協同發展、發展風險上把控投機風險、發展載體上做大場內渠道”三方面入手,強化我國的碳金融、碳市場能力。

  事實上,金融機構已陸續開展碳金融活動,其中商業銀行推出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頻率較高。例如,上海農商行成功落地CCER質押授信業務;四川天府新區川西林盤碳匯線上交易正式達成,這也意味著獨立生態碳匯項目在全國范圍內第一次通過碳匯市場線上掛牌交易實現價值補償;青島銀行萊蕪分行向山東陽光電力有限公司發放貸款1000萬元,該筆業務是全國首筆碳排放披露支持貸款;9月份,金融機構碳核算平臺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亮相……

  盡管發展迅速,當前我國碳金融市場仍面臨流動性不足,以履約為目的現貨交易不夠活躍,碳金融品種太少等問題,對此,上海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提出,要加快碳金融產品創新,大力開發碳金融產品和業務,推動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完善。同時,要充分發揮碳金融對實體經濟低碳轉型的支橕作用,通過碳金融產品的創新,為企業的低碳發展提供大量資金支持。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