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家公司已獲准開業 銀行理財市場加速擴容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編輯:劉子安 2022-11-11 10:47:05

  理財公司再添“新兵”。11月4日,中國銀保監會官網披露了《北京銀保監局關於北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的批復》,北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獲批開業。截至目前,銀保監會已批准31家理財公司籌建,包括6家國有大型銀行、11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8家城市商業銀行、1家農商行的子公司以及5家合資理財公司。

  今年以來,理財市場出現回調,面臨產品發行數量減少、收益縮水的窘況。業內專家認為,作為國內頭部城商行籌建的理財子公司,北銀理財此時獲批開業,在為行業帶來暖意的同時,也有利於各方對理財市場增強信心。同時,需要對理財市場出現的波動辯證看待,因為拉長時間軸來看,市場在一段時期內出現調整,反而意味著是一種機遇。

  產品收益“被動”下行

  在利率下行、市場波動的背景下,理財市場今年以來降溫明顯。全市場新發、在售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准均呈現下滑趨勢。

  理財產品發行節奏有所放緩。普益標准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三季度全市場共新發6675款理財產品,環比減少405款。其中907款為開放式產品,5768款為封閉式產品。

  從業績來看,2022年三季度,全市場共有11625款理財產品在售,環比減少577款,其中開放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准由去年年底的3.95%下調至3.74%;封閉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准由去年年底的4.24%下調至4.04%。

  進入四季度,中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陸續宣布對旗下部分理財產品進行調整,包括下調業績比較基准、調整費率優惠以及對現金管理類產品進行整改等。

  理財市場“遇冷”主要是因為理財產品底層資產價格出現下跌。普益標准研究員王傑分析認為,9月中旬以來,市場震蕩加劇,部分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價格出現明顯下跌,少數產品因淨值回撤幅度過大,甚至遭到投資者質疑。由於季末收益欠佳,直接拉低了三季度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他認為,由於目前市場利率仍處於下行通道,理財產品收益或將持續“被動”下行。

  目前,由於監管要求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資管機構均不能承諾收益,即業績比較基准並不能代表最終的實際收益率。有不少投資者對記者表示,所持有的理財產品當前收益率未達到購買產品時銷售所提到的收益率。

  業內專家提醒,由於投資者大多依據業績比較基准做出投資決策,而當前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在銷售產品過程中,對業績比較基准設置不合理,投資者極有可能被誤導,從而造成投資虧損。

  張翠萍阿姨不久前購買了某商業銀行的一款銀行理財產品,“當時看到是接近3%的(年化)收益率,不虧本我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張阿姨最近看到產品業績出現了虧損,她十分著急,想找銀行取回本金。

  王傑建議,銀行及理財公司應做好投資者的教育和解釋工作。對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來說,業績比較基准的下調可能會影響客戶對收益的預期,並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意願;而如果不調整業績比較基准,一旦實際收益率達不到投資者預期,投資者跟機構之間又會出現不少糾紛。專家建議投資者不應過分關注業績比較基准的下調,另外,業績一時的調整也不意味著最終產品就會損失本金。投資者應根據產品的風險等級、投向等因素,結合歷史運作情況和自身投資風格綜合判斷。

  競爭格局逐漸成形

  在理財市場整體業績回調的背景下,北銀理財此時獲批開業,對於行業信心有著明顯的提振作用。自2019年銀保監會批准工銀理財、建信理財開業,截至目前,3年多來獲批開業的理財公司已達30家,31家獲批籌建者中僅餘法巴農銀理財尚未開業。

  理財市場日趨規范成熟也是北銀理財選擇此時開業的重要背景因素。2018年《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業內簡稱“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經過3年過渡期,理財行業監管政策日趨完善,理財業務規范化轉型成效顯著,銀行理財市場整體呈現穩健向好的發展態勢。《2021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提到,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後,資管機構間差異化競爭的格局將逐漸成形。

  今年是資管新規結束過渡期、正式施行的第一年。面對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市場,各理財公司紛紛入局。北銀理財也是繼浦銀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上銀理財、民生理財、高盛工銀理財、恆豐理財和渤銀理財之後,今年年內獲批開業的第8家理財子公司。作為國內頭部城商行,北京銀行2004年已涉及理財業務,並於2013年成為首批獲得原銀監會開展淨值型理財管理計劃試點資格的11家銀行中唯一一家城商行。

  為早日完成理財公司的開業,據了解,2021年以來,北京銀行加速推動理財業務整改工作,在資管新規過渡期截止前全面完成理財整改壓降工作,保本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已全部清零,產品淨值化率達到100%。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銀行存續非保本理財產品共208只,理財規模為3550.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32.7億元。

  在業內看來,北銀理財獲准開業,標志著北京銀行理財業務向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特色化的資產管理公司轉型邁出重要一步。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將進一步加快北京銀行大零售、輕資本戰略轉型。北銀理財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將嚴格遵循資管新規等政策和監管要求,致力於打造一家“穩健經營、專業開放、價值增值、創新融合、特色鮮明”的現代銀行理財公司,堅守“以客戶為中心”“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服務宗旨,打造客戶信賴的一流資產管理公司,努力為投資者創造長期穩定的價值回報,紮實促進共同富裕。

  今年,資管新規正式施行,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翻開新的一頁。北銀理財的開業,也意味著銀行理財市場的格局基本已經重新搭建完畢,銀行理財作為資管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將成為市場內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

  中金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改造接近完成後,理財產品在產品屬性上與公募基金更加趨同,並在事實上構成競品關系,二者競爭進一步加劇。

  銀行理財進入了競爭新階段,也將面臨與轉型期全然不同的挑戰。光大銀行董事會秘書張旭陽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交流會上表示,很多資管機構不只有單一形式,更多是兼而有之。全能資管機構需要多維布局,精品資管機構則可能更需要發揮比較優勢。但每類資管機構都需要回答這些問題:未來長期的發展戰略是什麼;希望在哪方面做資源布局,進而形成優勢,從而為投資者創造更好的長期價值回報。

  張旭陽認為,要理性看待銀行理財淨值的波動。市場波動雖然給銀行理財產品造成壓力,但也說明銀行理財已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和指引,真正回歸資管本源。他認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跨越。因此,雖可能有一些波折,但對全體銀行理財的規模增長、結構改善、能力提昇、價值貢獻仍應持樂觀態度。

  代銷渠道持續擴容

  市場參與者迅速擴容,對於理財公司而言,產品銷售渠道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今年以來,代銷成為銀行理財公司共同的選擇。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22年6月,有存續產品的25家理財公司均開拓了代銷渠道,1月份至6月份累計代銷金額26.1萬億元,截至6月底,代銷餘額18.95萬億元,代銷產品餘額比2021年年底增加1.88萬億元。

  各家商業銀行紛紛開放渠道,擁抱他行理財產品。有統計顯示,有3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僅由母行代銷,而22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

  華寶證券分析師張菁認為,在“理財公司為主、銀行機構為輔”的銀行理財市場新格局下,商業銀行在角色定位上也更多成為理財產品代銷機構,理財公司成為理財產品主要供給主體,代銷業務發展提速。

  從代銷產品數量上看,普益標准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共有26690款產品被代銷,其中理財公司發行了24596款,數量佔比達92%。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銀行理財公司正在嘗試直銷渠道的建設。據統計,在直銷渠道建設方式上,已開業的30家理財公司中,23家理財公司已建立微信公眾號和網站,招銀理財、興銀理財、華夏理財、青銀理財4家建立了APP直銷渠道。

  代銷渠道拓展成為理財規模增長利器,而互聯網直銷銀行銷售實力不容小覷。張菁認為,整體上看,銀行理財公司的直銷渠道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銀行理財代銷業務還存在三大痛點:一是售前產品代銷遴選缺乏科學評價體系,二是售中代銷產品風險管理把控有限,三是售後管理、評價無從下手。因此,銀行代銷業務還需要對代銷全流程進行標准化的制度改造,化解代銷業務現有的難題,將業務做好做精。

  對於理財公司是否需要建立APP直銷渠道,業內意見也並不一致。有機構負責人認為,銀行內部業務條線裡,只有信用卡業務會單獨開發APP,由於綁定了很多生活服務的內容,可以將一個APP橕起來,但是其他業務只需要內嵌在銀行自身的APP裡就可以。有的機構負責人則認為,當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渠道呈現多元局面,除了行內和行外代銷渠道,不少機構已率先布局直銷渠道,搶佔業務藍海,機會不容錯失。

  業內專家分析,截至目前,大型銀行的理財公司尚未有組建獨立直銷渠道的行動,可能是需要等待監管部門出臺相關具體要求。各理財公司在實際操作層面也需要考慮相關業務是否合規。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