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補血』熱情昇溫 更多渠道加速打通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者: 編輯:劉子安 2022-09-08 09:44:16

  銀行資本補充熱度不減。Wind數據統計,截至9月7日,今年以來已發行5543億元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98.8%,其中8月發行規模達1444億元,更多中小銀行“小步快跑”加入發債“補血”隊伍。與此同時,在政策支持下,越來越多中小銀行通過地方專項債這一新興工具補充資本金。

  銀行密集補充資本金

  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披露的信息,建設銀行於近日完成300億元永續債發行,本期債券發行完成後,建行1200億元永續債發行計劃已全部完成。

  近期,多家銀行拋出融資方案,擬補充資本。民生銀行日前發布公告稱,發行不超30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獲銀保監會批准。光大銀行發布公告表示,45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發行完畢。而在近半月內,工商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等多銀行也先後發布公告宣布獲批發行二級資本債。

  從發行規模看,大型商業銀行仍是二級資本債發行主力。僅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三家,今年來就已累計發行2500億元二級資本債。同時,更多中小銀行“小步快跑”加入發債“補血”隊伍,絕大多數金額為數億元。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今年以來,銀行信貸投放維持了較大強度,資本消耗加大。為此,銀行除內源資本補充外,積極運用配股、可轉債、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多樣的資本工具進行外源資本補充;同時,通過加大輕資本業務發展力度、優化信貸投放結構等方式,減緩資本消耗壓力。

  中小銀行融資渠道持續拓展

  在政策支持下,中小銀行“補血”渠道明顯拓寬,除發行債券外,近期通過專項債這一新興工具進行資本補充的銀行也越來越多。

  甘肅省財政廳8月末發行300億元支持中小銀行專項債,期限10年,用來補充包括蘭州農商行在內11家中小金融機構的資本。值得注意的是,這11家機構中還包括甘肅省聯社,這也是中小銀行專項債發行以來,首次用於補充省聯社的資本。

  “選擇以省聯社作為注資對象,再由省聯社向下屬的農商行進行資本補充,這是比較創新的一種模式。”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告訴記者,因為農村商業銀行數量很多,單體規模比較小,如果每個銀行都由省財政直接注資,工序繁瑣又缺乏效率。省聯社對下屬的農商行進行資本補充,比財政直接注資更有效率。

  記者從銀保監會獲悉,今年上半年,遼寧、甘肅、河南、大連四省(市)已獲得1030億元專項債額度。根據計劃,今年中小銀行專項債全部額度達3200億元,後續其餘額度也將按照“省裡有方案、能快則快、分批發行”的原則及早完成發行工作。

  相關工作已在加速推進。僅近半月內,就有兩家銀行宣布擬通過專項債補充資本。鞍山銀行官網披露,同意遼寧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專項債券資金以增資入股方式投入鞍山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增資金額為人民幣35億元。大連市政府發行50億元中小銀行專項債,用於補充大連農商行資本金。

  此外,還有諸多中小銀行通過利潤轉增和資本公積、盈餘公積轉增等方式進行內源性資本補充。以留存利潤為例,8月來已經有超20家農商行實施利潤轉增注冊資本獲得監管批准。

  資產質量保持基本穩定

  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不良率往往受當地經濟環境和產業結構、銀行自身業務經營理念和風險控制水平等多方面的影響。“從目前披露的中報數據看,在受到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的雙重影響下,中小銀行資產質量保持基本穩定,不良貸款率穩中有降,實屬不易。”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

  不過,業內人士也表示,對於中小銀行而言,資產質量面臨的後續壓力依舊較大。據招商證券研報測算,2022年至2024年銀行資本工具及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債等淨發行需求約2.9萬億元,年均淨發行約0.97萬億元。此外,還有數千億元通過可轉債、定增、配股、IPO來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需求。

  面對後續資本補充壓力,曾剛表示,大型銀行具有明顯優勢,但中小銀行因為資質、市場接受度及投資活躍度等方面的原因,補充銀行資本渠道不夠充分。他建議,未來我國還需要進一步拓展中小銀行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等方式進行資本補充的空間,為中小銀行更好發展創造條件。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