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布局 『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前景廣闊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者: 編輯:劉子安 2021-11-02 09:47:05

  以“綠色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為主題的2021天府金融論壇主論壇於10月29日在成都舉辦。本次主論壇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華通訊社聯合指導,中國金融學會提供學術指導,四川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主辦,四川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2021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被稱為中國“碳中和元年”。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推動從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轉型刻不容緩。

  多方數據顯示,未來40年,我國達成“碳中和”目標需要的投資將在百萬億元級別。會議期間,多位業內及機構人士就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加大綠色金融投入,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展開討論。

  “雙碳”目標為金融業帶來巨大機遇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這既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近日,中國正式公布頂層設計,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只手”同時發力: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各類資源和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另一方面,要切實發揮政府作用,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

  業內人士表示,“雙碳”目標無疑給綠色金融帶來了巨大發展機遇。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李輝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資本市場可以在引導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配置、合理確定綠色低碳資產定價、創新工具、緩釋綠色低碳領域風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據了解,目前深市從事綠色產業的上市公司超過260家,累計股權融資接近8000億元,總市值超過七萬億元,佔深市上市公司總市值的20%。

  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劉建軍表示,低碳轉型將創造巨大的投融資需求,金融機構將迎來新的業務增長點。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估算,實現“碳中和”需要累計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超過每年GDP的2.5%。就挑戰而言,低碳轉型過程中一些高碳企業和項目逐步退出,金融資產質量將承受裂變的壓力。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行長湛東昇指出,商業銀行要順應綠色發展潮流,抓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帶來的巨大機遇。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極其廣泛深刻的綠色工業革命,必將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綠色發展注入內生動力。商業銀行要主動發揮先導作用,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多渠道滿足綠色金融服務的需求。

  金融機構布局綠色金融

  多方數據顯示,未來40年,我國達成“碳中和”目標需要的投資將在百萬億元級別。面對潛力巨大的綠色金融廣闊市場,商業銀行制定了清晰的綠色金融目標。多位與會金融機構人士也表示,將創新金融服務,加大綠色金融投入,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銀行風險總監劉堅東透露,“十四五”時期,中國銀行將加快行業授信結構的調整,加強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的餘額管控,加大對減排技術昇級改造、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煤電靈活性改造等綠色轉型項目的授信支持。

  湛東昇表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將發展綠色金融、打造“綠色銀行”作為戰略任務,圍繞“雙碳”目標把綠色發展貫穿金融服務“三農”的實踐,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治理體系,創新金融服務,堅持政策性銀行辦行理念,加大綠色金融投入,履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綠色銀行”的職責使命。

  “一方面,完善‘綠色銀行’的治理體系,從資產、負債、運營三個維度確定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目標,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制度,打造綠色信貸標准體系。另一方面,加強‘三農’綠色金融服務,在支持糧食生產及綠色農產品供給、‘長江行’‘黃河行’、綠色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等方面加大信貸投入。同時,加大綠色籌資與對外合作,廣泛籌集國內外社會資金,參與綠色金融標准制定和綠色金融市場建設,提昇綠色金融服務合力。”湛東昇表示。

  四川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林罡表示,金融企業特別是銀行,既是服務者同時也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從服務者角度,銀行機構可以通過自身風險偏好以及產品設計、工具使用等方面倒逼實體經濟走綠色發展低碳之路。從引導者角度,銀行業可以通過自身工具的使用以及跨期、跨界進行資源的配置,引導未來產業的發展走綠色低碳的道路。

  交易所也將為金融機構服務綠色發展提供助力。李輝表示,深交所將持續營造綠色金融理念的市場環境與氛圍,與國內外金融機構同行協商討論綠色金融標准,在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特色的基礎上,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業務規則體系,努力實現綠色產業、綠色行業、綠色企業標准與綠色金融標准的協同,聯合市場機構開展線上課程與專題研究等投資者教育工作,致力於提昇金融助力“雙碳”目標的認知。

  多方熱議綠色金融行穩致遠

  雖然當前我國綠色金融呈蓬勃發展態勢,但業內人士也指出,我國在低碳轉型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既不可“一哄而上”,也不能“一哄而散”,需要謹慎把握其中風險,加強前瞻性研判,從而使綠色金融行穩致遠。

  劉建軍指出,低碳轉型過程中一些高碳企業和項目逐步退出,金融資產質量將承受裂變的壓力,這些行業的違約率可能大幅上昇,金融機構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加強氣候轉型風險的前瞻性研判,加快調整發展規劃、業務方向和服務對象,提前謀劃完善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現狀,全力處理好降碳和能源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有效應對低碳轉型過程中可能伴生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防止過度反應,確保安全降碳。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認為,在碳中和背景下,金融業面臨轉型昇級,要服務更多的生態行業,服務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甚至是零排放、零污染的行業,這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次觀念的“大昇級”。此外,綠色金融體系的轉變,需要通過一系列綠色金融體系的設計。所出現的交易、定價、資源配置等環節,是一個體系的搭建和未來政策配套昇級的過程。

  中國農業銀行行長張青松建議,應進一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相關信貸政策。信貸資金是金融業對生態產品提供者直接有力的支持。商業銀行要圍繞生態產品的重點領域出臺專門的行業信貸政策,推動綠色信貸指標體系與信貸行業政策的有機融合,配套經濟基本佔用、信貸授權、貸款定價等差異化措施。同時,為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可創新碳匯質押貸款,基於GEP核算的生態貸等信貸新產品,也可通過發行綠色債券,開展綠色並購、綠色銀團、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保險等業務,為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此外,張青松認為,還可以探索更多的金融支持模式。金融產品價值實現的項目,很多都存在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公益屬性強等特點,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市場之手的作用,強化與政府的合作,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化運作。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