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開張』 未來會影響電價嗎?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編輯:劉子安 2021-07-26 09:38:33

  日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隨著超過2200家發電企業被納入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我國一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在喜迎碳市場“開張”的同時,社會上也有一些擔心。比如,碳交易價格如何?會否增加發電行業成本?會否引發居民電價上漲?對此,經濟日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碳價將逐步提高

  目前,國際上對碳定價主要有兩種方式,分別是碳稅和碳市場。

  碳稅屬於行政命令,政府對企業強制征收,規定了碳的價格,但無法確定未來排放量;碳交易屬於市場方法,通過政策規定碳排放總量,而碳的價格由市場交易自身決定。

  世界各國根據自身情況有不同的選擇。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61項已實施或者正在規劃中的碳定價機制,包括31個碳排放交易體系和30個碳稅計劃。

  在碳稅和碳市場二者中,中國選擇的是碳市場。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此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說,國內外實踐表明,碳市場是以較低成本實現特定減排目標的政策工具,與傳統行政管理手段相比,既能夠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又能夠為碳減排提供相應的經濟激勵機制,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並帶動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碳減排關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在正式上線交易後,我國的碳價超出了之前的預期。趙英民介紹,全國碳市場啟動前,從7個地方試點運行情況看,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約在40元左右。7月16日,全國碳市場開放首日,碳排放配額開盤價為48元/噸,收盤價51.23元/噸。

  “未來隨著政策收緊和減排力度提昇,碳價勢必還會上昇。”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認為,目前全國碳市場剛起步,還在培育期,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希望企業能盡快熟悉規則,並主動走上低碳發展的軌道。

  同樣,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目前碳交易剛剛開始,隨著交易量的增加,碳價會逐步提高。但會是一個溫和提昇的過程,不會出現特別劇烈的變化。

  傳統電企成本增加

  目前,全國碳市場首批僅納入了發電行業,也就意味著碳市場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發電企業將率先開展碳交易。

  “碳交易從發電行業開始,有幾個方面的原因。”林伯強分析說,一是發電企業是中國最大的碳排放板塊之一,消耗了將近一半的煤炭;二是發電行業在碳排放方面統計難度較低,比如總計消耗了多少煤炭等,加之大多是國企,執行起來相對較容易;三是目前我國的電價尤其是居民電價穩定,碳交易成本不會輕易向產業鏈下游傳遞,這意味著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可控的。

  從國際經驗看,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煤炭消費量多,發電行業都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發電行業首先納入,可以同時發揮減污降碳協同的作用。

  國網能源院發布的《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報告顯示,隨著終端電氣化水平持續提昇,電力需求將在2035年前保持持續快速增長,部分碳排放將從終端用能部門逐步轉移到電力行業,電能將逐步佔據終端用能的核心地位。

  目前,我國碳市場配額,采取以強度控制為基本思路的行業基准法,實行免費分配。分配配額時,會基於企業的實際產出量,對標行業先進碳排放水平。不過,原則上來說,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會逐年遞減,以此促進企業減排。

  林伯強表示,由於成本上昇,靠燃煤發電的火電行業會受到一定影響,與之相比,新能源發電行業,如可再生能源發電、核電等產業就有了比較優勢。從補貼支持到依靠市場化改革的變化來看,也意味著我國的清潔能源上了一個臺階。

  林伯強分析,種種影響會倒逼電力企業權衡各方成本,開發更多新的業態,轉變商業模式,增強自身金融屬性,投入新能源的藍海。

  階梯電價制度將完善

  “碳價上昇帶給發電企業的壓力會向電價傳導。”林伯強表示,電力作為基本投入,國家會保持行業基本面穩定,但電力改革一定會跟上來。

  事實上,近期關於電力改革的聲音明顯增多。

  7月15日,安徽省發改委官網發布了《關於試行季節性尖峰電價和需求響應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近日的回復中坦承,長期以來我國試行較低的居民用電價格,居民電價較大幅度低於供電成本,是因為工商用戶承擔了相應的交叉補貼。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

  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按照進一步深化電價市場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電成本、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居民電價機制。

  “國外大都是居民用電價格比工業用電價格高。”林伯強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居民用電分散、用時集中於峰時等原因,成本高於工業用電。不過,我國一直延續了工業用電價格高於居民用電價格的狀態。

  林伯強分析說,目前來看,電力成本上昇向工業傳導的可能性較大,但並不意味著居民用電就會一動不動,也有可能會溫和調整。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