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強調信貸結構優化 傳遞政策信號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證券日報 作者:劉琪 包興安 編輯:郭小琳 2021-03-26 08:37:37

內容提要:  2020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金融系統認真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安排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有序實施好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讓利實體經濟1.5萬億元,全力支持抗疫保供、保市場主體和經濟社會發展,為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橕。

  2020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金融系統認真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安排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有序實施好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讓利實體經濟1.5萬億元,全力支持抗疫保供、保市場主體和經濟社會發展,為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橕。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全國24家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下稱“座談會”)。座談會指出,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恢復尚不牢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結構仍需調整優化,金融系統要充分認識持續優化調整信貸結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座談會也為下一階段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工作部署了三個要點:一是把握一個“穩”字,二是把握一個“進”字,三是把握一個“改”字。

  對於金融機構如何把握好這“三字訣”,以進一步提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給出了建議。

  把握一個“穩”字: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 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而前述座談會在部署推進下一階段優化信貸結構工作時明確提出,要把握一個“穩”字,並再次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此次會議的表述可以看出,房地產領域的信貸結構優化有兩個特點:第一,信貸政策要和“房住不炒”政策掛鉤,真正在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方面創造條件。第二,房貸政策有保有壓,一方面強調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對於開發貸、個人按揭貸款等需要充分做好風險的管控;另一方面要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真正活躍租賃市場的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並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亦提出,“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有效盤活存量住房資源,有力有序擴大城市租賃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

  “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是為了加大住房租賃的土地供給量,能在短期內形成有效的市場供給量。”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同時,盤活存量房源後,也能通過住房租賃市場來解決大中城市的住房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為落實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的要求,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去年12月底,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建立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今年3月份,央行上海總部印發《2021年上海信貸政策指引》,其中提出,金融機構要合理控制房地產貸款增速和佔比,嚴格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優先支持首套剛需自住購房需求,加強個人住房貸款管理,嚴格審查貸款人個人信息的真實性,切實防范消費貸款、經營性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同時,為貫徹“房住不炒”的部署,地方也不斷加大調控力度,今年以來亦是政策頻出。比如,1月21日,上海發布“滬十條”,打響2021年調控“第一槍”;隨後,深圳住建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我市商品住房購房資格審核和管理的通知》;2月3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發布通告稱,“堅持‘房住不炒’,嚴格審查購房家庭凍資行為”;3月22日,成都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領導小組正式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

  對於房地產金融政策如何有的放矢,使得政策效應最大化,謝逸楓認為,一是要滿足租房需求;二是支持首次置業優先於改善性需求;三是嚴格打擊投資炒房,尤其要全面堵截個人消費貸、經營貸等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保持房地產金融的穩定性;四是要落實好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從既有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看,房貸集中度管理制度逐步落實,對於各銀行的信貸投放等會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各地也確實在嚴管資金。而此次座談會召開後,商業銀行在房貸投放方面,既會注重總量的把控,也會注重結構的調整。”嚴躍進認為,對於部分房價炒作過多的城市,信貸政策收縮的可能性增大。而對於租賃市場發展迫切程度更大的城市,則會給予信貸支持。這也啟發房地產企業等主體,後續需要積極研究此類信貸的投放,基於金融政策尋求更好的信貸支持和業務轉型,真正促進後續房地產業務的發展。

  把握一個“進”字:撬動更多金融資源 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

  此次座談會提出,把握一個“進”字。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對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支持,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綠色金融標准,創新產業(108.380, 6.44, 6.32%)和服務,強化信息披露,及時調整信貸資源配置。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的綠色金融發展已展現巨大的潛力,將為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提供助力。綠色金融的支持對於政策推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應發揮綠色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餘額超過11萬億元,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環保項目的貸款餘額及增幅規模位居前列;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債券存量超過8000億元,居世界第二。

  巨豐投顧投資顧問總監郭一鳴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碳減排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僅僅依靠銀行貸款的支持是不夠的,更多的資金缺口需要金融創新,來為碳中和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一方面,銀行可以發行承銷綠色債券,加大綠色企業直接融資力度;另一方面,促進綠色信貸支持,推動綠色信貸發展。此外,從資本市場角度,繼續推動碳期貨等產品發展。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圓桌會上表示,對於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資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測算,規模級別都是百萬億元人民幣。這樣巨大的資金需求,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場資金彌補。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市場出現不少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金融創新產品。如,3月18日,國家開發銀行在北京成功面向全球投資人發行首單3年期200億元“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發行利率3.07%,所募資金將用於風電、光伏等碳減排項目,有效推動電力系統脫碳,助力實現能源系統躍遷;近日,中國銀行(3.290, -0.01, -0.30%)作為主承銷商,為國網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發行了國內首單碳中和證券化產品,募集資金將全部用於風電、水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類項目投放與債務償還。此外,還有全市場首單碳中和並購債權融資計劃、首單綠色權益出資型票據等碳金融產品落地。

  “可以通過商業銀行信貸的方式,對綠色低碳產業進行支持,也可以通過商業銀行系統代理銷售綠色債券,向客戶推介綠色理財項目的方式來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前行。還要撬動股市和債市,通過政府的產業投資來撬動更多市場資源。”盤和林說。

  對於金融如何在支持碳達峰、碳中和上發揮積極作用,盤和林建議,要堅持市場為導向,盡早制定碳中和綠色金融的規則和標准,試點碳排放權交易,明確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同時要防止企業通過碳中和來炒概念。

  郭一鳴認為,要積極發展綠色債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融資支持;同時,充分挖掘綠色金融發展潛力,加大國際金融合作。

  把握一個“改”字:信貸投放因地制宜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服務實體經濟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此次座談會也強調,下一階段,金融系統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疏通政策傳導,進一步提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座談會提出,下一階段的工作要把握一個“改”字。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前瞻性地綜合考量資金投放、資產負債、利潤、風險指標等因素,持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的能力。改善經營理念,提昇金融科技水平,強化對企業實質信用風險判斷。在管控好風險的同時,優化內部考核和激勵措施,因地制宜增加經濟困難省份信貸投放,支持區域協調發展。

  “金融機構要激發內生動力,夯實自身穩健經營能力,守住風險防控底線。”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李夢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金融機構應當積極引導經營理念向現代化、數字化、服務化方向轉型。夯實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優化資產結構,形成對資產的期限、利率、行業及企業集中度的整體前瞻性判斷,提昇與負債期限結構匹配度,形成對流動性風險的動態前瞻管控。同時,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對信用風險的貸前審查、貸後管理,強化對企業實質信用風險判斷,在合理管控好風險的前提下積極支持各類企業伴隨經濟回暖的復蘇與成長。此外,還要提昇金融科技水平,實現科技對業務的賦能,在授信審批、信用風險管理、集中運營管理等方面降本增效,改善客戶體驗,提昇客戶融資便利性與可得性,讓信貸資源投放到實體經濟所需的關鍵環節。

  對於如何優化信貸結構以服務實體經濟,招連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機構應優化激勵約束機制,讓基層機構和客戶經理“敢貸、能貸、願貸”。在發揮大型商業銀行“頭雁效應”的同時,積極推動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主流銀行與互聯網銀行、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加快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小微金融生態體系。同時,金融機構應加強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走訪、培訓,緩解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提高金融服務供需匹配的精准度,防范優惠政策和金融資源被錯配到其他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金融在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在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方面出臺一批新舉措”“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橕體系。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此前表示,“支持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持續健康發展,保持縣域金融機構法人地位總體穩定,保持金融體系完整性,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在李夢宇看來,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提昇。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海南自貿區等重點區域內部信貸資源協調機制將進一步加強,形成圍繞地區特色產業集群與產業鏈的跨區域協調機制,增強信貸投放的准確性與高效性。對中西部地區、經濟困難省份的信貸投放也將實現因地制宜的投放機制,支持經濟困難省份的傳統產業轉型昇級、新興產業培育,激發地區經濟增長內生動力。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