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學者談新冠疫情對經濟和行業發展帶來怎樣的衝擊?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編輯:徐林軒 2020-03-13 09:53:00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究竟影響程度如何?

  近日,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財富經濟研究院陳宗勝、周雲波、楊希雷團隊從經濟學角度出發,通過深入研究分析得出初步結論: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對全國經濟的衝擊較大,但只要認真對待,從目前疫情的發展情況看來,對全年的發展目標不會有重大影響。

  “得出這樣的判斷,是團隊基於分析各行業受影響的程度,比較本世紀初的SARS疫情,綜合已有的一些分析,對衝擊程度進行一些初步預測等謹慎做出的。但這只是初步判斷,需要根據疫情進展不斷改進和提煉。”陳宗勝介紹,“我們通過分析研究形成了一份報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新冠疫情對不同行業的衝擊不同,對餐飲旅游服務業影響可能極嚴重

  報告認為,本次抗擊疫情,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采取了居家隔離、延長春節假期等形式,部分省區采取封閉防控措施,禁止大規模人口流動。這樣最直接的結果是全社會在重點維持正常生活剛性消費需求,大幅降低了社會需要,導致生產驟降、企業復工延期。

  據初步數據顯示,在我國經濟總量中佔比達53%的服務業,受疫情受衝擊最大,尤其是生活性服務業處於幾乎停擺的狀態,恢復較慢。此外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旅游等行業也受疫情影響較大。交通部數據顯示,2020年春運全國交通系統累計發送旅客14.76億人次,同比下降50.3%。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46721億元,其中15.5%來自春節期間這一傳統的消費旺季,而今年春節期間餐飲業損失嚴重。2月12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相比去年春節,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收損失達100%。2月份中國70%左右的酒店都停止營業。

  恆大研究院在近日發布的一份疫情報告中估算,受此次疫情影響,餐飲零售業僅在春節7天內的損失就可能高達5000億元。而重度依賴於假期、尤其是黃金周的旅游業,由於疫情在全國迅速蔓延,主要景點停止營業,導致2020年春節假期旅游業幾乎顆粒無收。如果疫情能如有的專家所預測在4月份結束,那就意味著2020年第一季度旅游業出現了一個空檔期。中國旅游研究院將疫情對旅游經濟的影響進行了仿真測算,其基准結果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年我國旅游總人次將較上年減少9.8億人次,旅游總收入減少約1.55萬億元。房地產業在1月份初中期還基本正常經營, 但1月26日之後受疫情防控政策影響,銷售普遍處於停頓狀態,開發業務受疫情防控影響,復工進度緩慢。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估計,本次疫情對2020年一季度服務業帶來約9000億元的產值損失,第二產業經濟損失2500億元。但恆大研究院研究報告認為,餐飲、旅游、電影、交運、教育培訓等行業受衝擊最大,其估計春節假期損失電影票房70億(市場預測)+餐飲零售5000億(假設腰斬)+旅游市場5000億(完全凍結),短短7天,僅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元,佔2019年一季度GDP21.8萬億的4.6%,這還不包括其他行業。

  可見,這次疫情的初步短期衝擊直接指向是服務業,即大的范圍看是以第三產業為首當其衝的。當然,對第二產業的衝擊也是明顯的。制造業1月中還基本保持正常生產,1月底到2月月中旬由於假期延長受疫情影響較大,之後處於復工和產能逐步恢復期,從復工情況來看,可能回補2月份的部分產值。國家發改委調度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過90%,江蘇、山東、福建、遼寧、廣東、江西已超過70%。總之還遠沒有全面復工,當然隨時間進展會越來越多。

  本次疫情正值冬季,對農林牧漁業影響有限。

  報告分析,當前疫情短期內已對中國經濟社會造成較大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一些行業或產業受衝擊較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消費需求萎縮,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抑制了中國春節期間的旺季需求,疊加民眾宅家,除醫藥健康產業外,交通、餐飲、旅游、文化娛樂等消費均被抑制;二是勞動力資源大量減少或成本上昇,勞動力市場方面主要體現在企業開復工時間推遲,勞動力返崗時間有所錯後,與疫情相關的行業企業缺工明顯,部分招聘求職活動暫時性推遲,其中受交通管控等影響,多地封城封路,城鄉交通運輸不暢,物流成本上昇等帶來成本的提高;三是各地政府發布關於延遲企業復工的通知,一些重大項目被推遲,生產停止,而疫情的蔓延和復工復產的延遲,也導致大批中小企業倒閉而退出市場,據估計破產率在10-30%左右。

  疫情對經濟短期衝擊較大,但不會有大的長期影響,更不會改變中國經濟趨勢

  本次研究報告和一些研究機構的評估觀點一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是突發事件,時間上總是有限的,地域上是局部的,措施具有臨時性,影響雖是全局性的,但這影響一定是短期的,從長期看來,中國經濟趨勢不會改變。

  中國銀行研究院從消費、投資和進出口這三個經濟構成部分,即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角度具體分析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認為疫情主要衝擊消費,對出口和投資影響可控。因疫情防控需要,居民減少外出大幅抑制其當前的消費需求,短期內消費增速雖大幅放緩甚至腰斬,但這部分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有望在疫情結束後得到有效釋放,中長期消費昇級趨勢不變。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認為,這次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確實帶來了一定的負面衝擊,特別是對傳統服務業和部分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但是,根據對國內外歷史經驗的分析,也根據這一階段我國疫情防控所取得的超出國際社會預期的積極成效綜合判斷,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有限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小廣談道,一般而言,一國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必然會對短期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不會對中長期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待衝擊平息後,經濟社會活動將一切回歸正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屬於短期外部衝擊,對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影響不大。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王琛偉具體分析認為,“封城”、限制人員流動、企業停產停工等舉措會使我國經濟在短期內受到衝擊,但這些舉措有利於防控疫情。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在疫情過後集中反彈,帶動經濟回昇,預計下半年我國經濟將逐漸回暖。從中長期看,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立強表示,此次疫情可視為一個短期的經濟衝擊,使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有一個短期平移。但是,隨著時間延長,衝擊將逐漸減弱,經濟增長終究還是要回到原有的軌跡。

  持有類似觀點專家還有一些,如認為疫情對第三產業影響最大,但會出現行業和服務供給方式的替代,疫情即便是在中期得到抑制,第三產業下降幅度也不會太大,因為人們的消費需求總體上是平衡的。

  另有專家認為,疫情將對我國產業經濟運行態勢、產業組織方式和產業結構帶來較大的影響。南京大學產經研究院院長劉志彪分析,這種影響雖然從總體上、在長期中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運行的總趨勢,但是卻會因產業、地區、企業的不同而在影響的性質和程度上有所差異。由於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和體量佔到第三產業的50%左右,與普通人直觀的感受不一致的地方,疫情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表面上可能並沒有對生活性服務業的衝擊那麼直接那麼大,但實際上的影響更深遠。由於我國制造業佔比要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疫情對於制造業的主要影響,在於疫情流行中的勞動力供給不足,以及由此帶來的產業體系、分工體系的擾亂和對現代產業鏈可能帶來的暫時性斷裂,他認為疫情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可能要大於中國服務業。

  疫情已經降低一季度增速,或使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一個點

  報告分析,從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衝擊將會非常明顯。自疫情爆發以來,不少國內外機構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行了預測。多數研究認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會下降大約2個百分點,即增長4%左右,剩下三個季度增速將根據疫情結束時間逐步回昇,全年GDP增長將呈現出“V型”形態。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認為,即便考慮到這次疫情的蔓延范圍和實施阻隔政策對當期經濟活動的衝擊確實很大,一季度GDP也不可能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考慮到這次疫情衝擊的范圍比較大,但持續的時間不會長,最大可能的估計范圍是,一季度GDP增速下降幅度在30-50%之間。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發布新冠肺炎疫情課題組的報告稱,據其模型預測,在政策應對得當的前提下,若新冠病毒疫情能夠於在一季度得到控制,實現全面復工,疫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為-0.17個百分點;若疫情持續到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預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別為-0.36、-0.55和-0.77個百分點。綜合這些觀點最悲觀的看法認為一季度只能維持3%,而樂觀的認為可能在5%。

  本次報告觀點可能居中。報告經初步研究認為,疫情將使得2020年一季度經濟增速放緩已經是事實,估計可能保持4.5%上下。建議盡快根據各地情況,不要搞一刀切,有條件的有序復工生產,恢復正常經營活動,如此則全年經濟增長速度應當有望實現5%上下。

  陳宗勝表示,“只要全國上下一心積極應對,疫情結束後經濟會有較大的回昇,全年會略有影響,但較大的短期乾擾不至於影響全年態勢,更不會影響中長期趨勢,不會改變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格局。”(通訊員 郝靜秋)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