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理財江湖規模縮減 銀行攬客各有奇招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證券報 作者: 編輯:郭小琳 2019-11-04 09:02:36

內容提要:今年5月,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落子,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同時又有銀行背景,未來理財子公司在上市公司理財方面有一定的想象力。

  今年5月,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落子,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同時又有銀行背景,未來理財子公司在上市公司理財方面有一定的想象力。

  海螺水泥是上市公司中的投資高手,也是夠買銀行理財大戶,同時也勇於嘗試新事物。公司10月16日晚間公告顯示,結合日常資金計劃安排以及存量資金情況,為充分發揮存量資金效益,在綜合考慮安全性和收益率等因素後,當日與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簽訂了購買委托理財產品協議,將40億元自有資金用於購買建信理財公司的“鵬鑫”封閉式理財產品,理財期限為273天。建信理財今年5月成立,是首家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海螺水泥此次嘗試或是目前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的“頭啖湯”。

  此外,近期工商銀行公告表示,將對182款由工商銀行發行運作的理財產品分批移行至工銀理財。移行後,產品管理人、相關投資管理及風險控制團隊等將全部交由工銀理財運作管理。有行業人士指出,理財子公司承接母行部分存量業務,既是順應監管要求,也有助於新舊銜接、順利度過起步階段。這也意味著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將在上市公司理財服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郵儲銀行戰略發展部副研究員婁飛鵬博士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按照資管新規的規定,其從產品准入、投資管理等方面與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的監管標准一致,權益類理財產品預計會有較大發展空間,並且可以利用母行的渠道優勢,從而為上市公司理財提供更優質服務。

  攬客各出奇招

  超級大戶的競爭和產品的競爭,是這場萬億江湖爭奪戰的主要戰場,各家銀行戰績不一。

  近水樓臺先得月,那些財大氣粗、現金流充裕的上市公司往往是當地的優質客戶,各銀行之間競爭激烈。

  恆瑞醫藥214.5億元投資規模中,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攬下54.8億元和49.4億元,佔比近半,剩下10家銀行分食約110億元份額。

  農業銀行在農林牧漁類企業金融服務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創業板一哥溫氏股份年初至今累計購買理財產品128.26億元,其中從農業銀行認購理財產品的金額就達69.33億元,佔比過半。

  網點數量和產品豐富程度方面,四大行優勢明顯。不過,一些中小商業銀行與四大行的競爭中取得不俗戰績。海螺水泥年初至今購買理財規模達210億元,僅次於恆瑞醫藥。210億元份額中,徽商銀行蕪湖北京路支行獨攬120億元,產品均為“創贏”系列投資理財產品。

  好的產品或許也能留住客戶。農業銀行一款名為“天天利滾利”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被多個上市公司大量購買。齊翔騰達公告顯示,公司年初至今累計購買了30億元規模銀行理財,分97次在農行淄博分行全部購買了天天利滾利;溫氏股份和歐普照明分別累計購買了64.3億元和80.45億元的天天利滾利。

  結構存款中,浦發銀行利多多、杭州銀行“添利寶”等多款結構存款產品被多個不同區域的上市公司購買。

  又要保本,又要相對高收益,保本型結構性存款或許能夠滿足一類企業的需求。洛陽鉬業購買的全部為保本型結構性存款,59.6億的份額為8家銀行分享。

  上市公司偏好各異

  7天通知存款、銀行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佔據了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絕對主力份額。

  恆瑞醫藥目前以214.5億元的認購規模位列今年上市公司“理財王”,銀行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認購規模分別為147.25億元和67.25億元,理財期限從5天到373天。

  北汽藍谷累計投入的超過100億元理財資金全部購買了結構性存款產品,浦東建設、中國廣核、萬華化學等多家公司全數理財產品均為結構性存款,投資規模均在50億元以上。

  7天通知存款期限短、利息遠高於活期存款,受到不少上市公司的青睞。歐普照明、南山鋁業等公司都有數億元的7天通知存款。

  今年上市的科創板企業也加入了購買理財的身影,目前有南微醫學、方邦股份等8家科創板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投資規模從3.8億元-40億元不等,整體來看,科創板公司投資產品以結構性存款為主。

  隨著上市公司理財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私募股權投資、私募基金、信托和國債逆回購等理財方式也在蠶食銀行份額。

  有上市公司就轉向了實際保本無風險的國債逆回購。渤海輪渡就是其中大戶,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渤海輪渡累計投資規模達195.23億元,除了近20億元投資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和券商理財產品外,累計投入國債逆回購規模超過170億元,年內共進行了國債逆回購超過350次,品種均為1天逆回購。

  今年年初至今,共有近百家上市公司進行信托理財,總規模近200億元,涉及超過30家信托公司。不過有上市公司人士表示,信托產品收益率明顯高於銀行理財,但也存在期限長、流動性不足的缺陷,與上市公司的資金管理需求不是非常契合,加之近年來信托產品風險事件時有發生,實際風險相對偏高,因此,預計總體規模不會太高。與之類似,股權投資、私募基金等相對高風險投資方式不會成為上市公司理財的主流。

  規模同比縮減近三成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從25.3億元昇到1.77萬億元,購買熱情持續高漲,認購金額逐年攀昇。

  不過,這一趨勢在今年發生了一些變化。截至目前,1089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規模達1.09萬億元,而去年同期這兩個數據分別為1280家和1.49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5%和27%。另一個趨勢是超級大戶減少,去年同期,認購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公司有12家,1家公司超過200億元,2家公司超過400億元。今年以來,10家企業認購規模超過100億元,2家超過200億元,但沒有認購規模超過300億元的上市公司。

  在經濟增速下行環境下,上市公司在手資金普遍較去年緊張,由此導致縮減投資規模或是原因之一。去年同期,寶鋼股份以490.2億元榮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榜榜首,共計購買了11個銀行理財產品,而今年截至目前這一數字為0。理財行為變化的背後或許是公司基本面變化。今年鋼鐵行業遭遇鐵礦石價格暴漲和鋼材價格下跌“雙殺”,業績普遍同比下滑嚴重。寶鋼股份作為行業領頭羊雖然業績表現仍穩健,但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充裕程度顯然受到一定影響,或許是其縮減理財產品投資規模的原因。

  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後,打破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產品淨值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因此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規模被壓縮。有銀行人士表示,這一變化也導致一些上市公司減少了投資銀行理財產品,轉投逆回購等保本產品。

  此外,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下滑,直接影響了不少到期客戶的續購熱情。普益標准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整體收益連續下滑,從一季度末的4.25%下滑至三季度末的4.06%,處於近兩年來較低水平。

  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已成為一大趨勢,既提昇資金使用效率又帶來穩定收益,高安全性和保本特點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投資方向。這些手頭充足的上市公司自然是各家銀行爭搶的金牌客戶。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1089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規模達1.09萬億元。在萬億規模的上市公司理財產品中,絕大多數是銀行理財產品。上市公司投資理財風格如何?為抓住這批“金主”,各家銀行又在做哪些努力?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