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超萬億 收益反超主營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新經緯 作者:王擎宇 編輯:袁文瑞 2018-05-09 08:47:00

內容提要:根據wind統計,去年共有1221家上市公司有過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涉及理財產品個數17164個,涉及金額1.35萬億,其中有1099家公司購買金額甚至超過億元。

  2017年1221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規模超萬億收益趕超主營

  去年,資金面一直趨緊。然而,上市公司卻有大把閑錢買理財產品。

  根據wind統計,去年共有1221家上市公司有過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涉及理財產品個數17164個,涉及金額1.35萬億,其中有1099家公司購買金額甚至超過億元。

  規模越買越大

  2012年底,證監會出臺《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放寬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投資要求,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大幕從此拉開。2012年,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僅為71億元;2013年暴增至1667億元;2014年增至3474億元;2015年超過5500億元;2016年則逼近8000億,2017年再上一個臺階,已經超過萬億。

  “規模基本是一年翻一倍,不理財的公司反而成了異類。特別是去年由於流動性較為緊張,為了拉客源,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都提到了5%左右,這更加激發了上市公司的理財興趣。”華南一位私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恆生電子是去年的“理財達人”,一年累計購買369款理財產品,是購買產品數量最多的公司,其累計購買金額達到60.99億元。從投資的品種來看,恆生電子也是“不拘一格”,既有傳統的銀行理財,也有基金專戶、信托以及證券公司的理財產品。從產品發行方來看,恆生電子非常青睞招商銀行,幾乎7成左右的產品都來自招行。其投資的理財產品期限多集中在半年之內,最短的產品甚至只有8天。

  不過恆生電子的交易次數頻繁,但出手並不是最“闊綽”的。有26家公司的累計投資金額超過了恆生電子,其中新湖中寶去年購買理財的投入達到了259.7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理財之王”。其購買理財產品的次數僅為89億元,每次理財的平均金額接近3億。根據wind統計,新湖中寶去年有7次購買理財金額超過10億元,其中最大的一筆達到了21億元,購買的產品是光大銀行浙大支行的陽光理財“定活寶”(機構)。其投資的產品集中在銀行理財和結構性存款兩大類。其年化收益率在3%-5%之間,理財產品期限多在三個月以內。

  “愛上”理財的新湖中寶其實“手頭”並不寬裕,理財的投入遠遠大於公司的淨利潤。其去年的業績承壓,報告期內,新湖中寶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3.21億元,同比減少43.1%。此外,去年該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出現了較明顯的下降。

  理財收益已是利潤重要來源

  理財收益甚至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洪濤股份,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3.31億元,淨利潤1.37億元。而投資收益達到7578萬,幾乎佔到了當年全部利潤的一半。事實上,通過理財收益實現扭虧的上市也不在少數。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一家上市企業之所以會買這麼多的理財產品,看重的無外乎是理財產品收益較穩定,而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主業增長空間或有限。“若上市公司置主業於不顧,只想著理財產品的固定收益率,說明公司對所屬的行業或其自身發展‘錢景’不樂觀”。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不少來自於超募,如麥迪科技、江南高纖等。且這種趨勢仍在延續,2018年3月,僅上市兩個月的盈趣科技宣布投入逾12億元用於理財。

  但理財並不是穩賺不賠,也有陷入虧損,甚至陷入巨額資金騙局的情況。美的集團去年5月卷入一筆10億元理財詐騙案。國民技術也因理財不當,損失5個億。

  “首先,大量上市公司用募集資金買理財產品顯然是違背了投資者的初衷;其次,所有的投資均有風險,上市公司用投資者的錢買了理財產品,曲線將理財產品的風險轉嫁給了投資者。”民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廖偉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能否認,部分上市公司的確是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出發,在監管規定之內,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但是這種行為成為一種“氣候”,上市公司大手筆紮堆購買理財產品顯然就不合情合理了。上市公司本來應當將募集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項目中去,而現在大多投資了“金融產品”,使得資金空轉,有“脫實向虛”跡象。

  不過對於專家的觀點,上市公司表示也有苦衷,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上市公司理財資金規模顯著增長與實體萎靡、傳統行業不景氣有關。“我們所處的是非常傳統的出口行業,利潤跟紙一樣薄,一年拼死拼活乾,都不知道有沒有5%的利潤,有時一著不慎還可能虧損,而投資銀行理財則可以保證這個利潤,何樂而不為。並且由於‘錢緊’,銀行有攬儲的要求,對於一些資金大戶,銀行還可以上浮收益,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是雙贏。”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