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增速放緩 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提速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王擎宇 編輯:徐林軒 2018-02-23 08:24:14

  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上昇,但其產品規模擴張卻呈放緩態勢。一邊是監管加碼,一邊是理財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淨值化轉型已成為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如果要給去年銀行理財的表現打分,那就給個‘優秀’吧,收益率還挺高的,我挺開心。”在北京某私企工作的張霞這樣告訴記者。

  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可觀,贏得了不少投資者的心。融360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12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3%,創29個月新高,全年漲幅為0.83個百分點。而在過去的一年,銀行理財收益持續處於上昇通道。

  與投資者的興高采烈相比,對銀行來說,恐怕很難用愉悅來形容:一邊是監管加碼,一邊是理財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轉型已成為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規模擴張態勢放緩

  自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第一只銀行理財產品至今,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高速擴張,迅速成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的“領頭羊”。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的產品形式及業務模式也逐步走向規范化、專業化和多樣化,作為獨具特色的“低風險,中等收益”的資管產品,填補了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空白,成為當前財富管理行業的主流模式。

  “在經歷了多年的狂飆突進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已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快速發展了。”某城市商業銀行人士對記者說。

  數據顯示,雖然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上昇,但其產品規模擴張卻呈放緩態勢。據普益標准數據監測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共有47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包括外資銀行)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122290只,年內增速居於高位;存續規模估計為28.88萬億元,較年初減少0.17萬億元。

  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7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比上一年少增5萬多億元。

  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速自2016年已明顯放緩。數據顯示,2016年以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保持50%左右的增長率,但2016年全年增速已從2015年的56%顯著下滑至24%。

  競爭加劇、監管趨嚴,銀行理財的發展既有外患又有內懮。2017年,銀監會在銀行業全系統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十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其中在“三違反”專項治理中,各級監管機構共檢查發現問題11534個,涉及金額4.15萬億元,同業、理財等具體業務領域的問題最為突出。

  不僅如此,從2017年一季度起,中國人民銀行在MPA評估時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在具體操作上,將表外理財資產在扣除現金和存款之後納入廣義信貸范圍,納入後仍主要對新的廣義信貸餘額同比增速進行考核和評估。同時,2017年11月,《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資管新規”)出臺,明確規定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這意味著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全部資管產品將向淨值化產品轉型,而當下淨值型產品的佔比還不到10%。

  在嚴監管、強監管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新一輪轉型迫在眉睫。

  淨值化轉型是大勢所趨

  在業內人士看來,淨值化轉型的硬性規定是資管新規中對於銀行理財業務衝擊最大的條款,未來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將被迫轉型為淨值型。

  “從銀行內在需求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期望通過淨值化管理轉移風險並實現成功轉型。”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表示,目前銀行理財業務的突出矛盾在於,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即是“實際收益”,產品到期銀行應當足額兌付,相關風險由銀行全部承擔。盡管就產品合同而言是“賣者有責,買者自負”,但現實執行的效果則是“賣者全責,買者無責”,這對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顯然不利。

  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我國經濟轉型昇級,對銀行來說,需要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形態對接實體經濟新變化,用合理的淨值波動以客觀反映投融資市場的真實風險與收益,以實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從數據上看,當前銀行理財淨值型產品的發行數量較過去已有大規模的增長。普益標准的數據匯總顯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90721款,其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189538款,淨值型理財產品1183款。相比於2016年,淨值型產品發行數量同比增長56.27%,其迅速擴張的態勢與該類產品的整體收益表現以及監管政策方向密不可分。

  不過,對投資者來說,還需透過現象看到產品的本質。由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還處於市場摸索期,特別是涉及銀行理財所投基礎資產估值方法的差異,導致銀行淨值型產品具有“真偽”之分。

  “真正的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應當類同於開放式公募基金產品,采用市值法估值,即由基礎資產價格市值變動直接映射至產品單位淨值變化。若按照目前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采用的成本攤餘法估值,即由資產收益平均攤至每日,會導致產品淨值均勻變動,無法真正暴露基礎資產風險特征。”魏驥遙表示,如果基礎資產存在期限錯配,一旦變現很可能對資產價格產生擾動,此時簡單采用成本法估值就無法體現市場風險,這就是所謂的偽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