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客赴港投保額7年增十倍 政策收緊難阻熱情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張燕 編輯:徐林軒 2017-06-21 09:03:58

  內地訪客赴港投保額七年增長近十倍,經紀人或對風險避而不談

  6月初,香港保險業監理處(下稱保監處)發佈的一季度保險市場報告顯示,報告期內香港地區保險業保費總額爲1220億港元,同比增長20.7%。

  同去年四季度的市場報告一樣,香港保監處此次也沒有列出內地訪客保單數據。該項數據的最近一次發佈是在2016年前三季度報告中,當期香港地區保險業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保單保費爲489億港元,佔其個人業務總新保單保費(1323億港元)的37%。

  雖然一季度報告沒有列出內地訪客保單數據,但香港保險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透露,該數據仍然在持續增長,今年一季度,香港地區保險業對內地訪客發出的保單保費同比增長一倍左右。

  去香港購物的人越來越少,買保險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香港保險真的有這麼大誘惑力?

  政策收緊也阻擋不了購險熱情

  保險經紀王媛正在公司樓下的咖啡廳裏向一對來自內地的中年夫妻逐條講解他們即將購買的一份投資類保險的具體條款。這對夫妻中午剛下飛機,午飯還沒吃便來到保險公司簽約保單。由於購買的是基金類的投資型保險,他們還需要在香港的銀行開一個賬戶,方便今後每個月的保險資金轉賬。

  專程來香港買保險,聽起來有點“捨近求遠”,但這只是內地赴港投保大軍的一個縮影。從2010年開始,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增保單保費逐年上漲,7年間增長了近10倍。

  2016年開始,受到資金外流的影響,境內赴港買保險的通道開始收緊。去年2月初,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銀聯對銀聯卡持卡人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金額進行限制。去年3月,中銀人壽暫停內地人士使用銀聯信用卡或銀聯賬戶通過“通聯支付”繳交保費。此後不久,國家外匯管理局公開提示,居民到境外購買人壽險或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存在風險,因爲現行外匯管理政策尚未對其開放。

  然而,這些“限令”沒能阻擋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的腳步。根據香港保監處公佈的數據,2016年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增保單保費在短短6個月內增長了3倍。儘管單次刷卡金額不超過5000美元的限制的確造成了不方便,但是境內銀行卡持卡人可通過多次刷卡、現金,或在香港的銀行開戶等方式進行購買。

  在採訪中,幾位保險經紀都表示,“限令”出來後,赴港投保的內地人不減反增,大家都擔心會有更嚴厲的限制政策出臺。

  香港保險爲何被追捧?

  在香港保險經紀的口中,相比內地的保險產品,保障範圍廣、保費低但是保額高、收益率高是香港保險被追捧的主要原因。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內地人赴港買保險最主要的險種是醫療險和重疾險。由於香港的人均壽命(85歲)高於內地的人均壽命(75歲),死亡率也相對較低,因此,相同年齡的投保人若買相同保額的同類產品,香港保險的保費要比內地便宜30%~40%。此外,相比在內地購買的一般醫療保險,在香港購買的醫療保險保障範圍更廣,輻射全球,不存在屬地賠償的限制。尤其是最受內地客戶歡迎的重疾險,所保障的重大疾病品種一般在60~100種,而內地類似產品所包含的疾病種類相對較少。王媛以其中一種重疾險向記者舉例說明,根據該保險的條約規定,投保人一旦確認患有保險內包含的重大疾病,不需要治療後再賠付金額,而是先期賠付所有保額,更方便也更利於投保人第一時間選擇治療方案。

  王媛告訴記者,來香港購買保險產品的內地客戶多以中產階層爲主。除了醫療險和重疾險,儲蓄險、人壽保險和投資性保險也是內地客戶最爲青睞的險種。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爲,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不單純是爲了傳統意義上的保障與投資,部分客戶傾向於通過香港保險進行家族財產信託,更有甚者,是利用香港保險達到避稅、避險,進行資金轉移的目的。

  根據香港保險法,投保人的投保信息不得向任何人公佈。同時,在香港購買的人壽產品、分紅產品所得的賠償額或收益,不被徵收遺產稅或個人所得稅。此外,如果被保人破產或者其他原因被清算財產(包括被判處沒收財產),所購買的香港保險產品並不包含在內,因此在香港投保被不少人看作是保全資產的有效方式之一。

  正因如此,在王媛的客戶羣中,有不少是內地的富商。相比醫療保險,這類人更多的是購買儲蓄型保險和投資型保險,其中一款基金定投保險產品很受歡迎。王媛介紹,這款保險產品的月投保金額在120萬美元左右,收益穩定的時候可以維持在20%~50%,目前在她這裏購買此款產品的兩個內地客戶都是私營業主。在被問及如此大筆的投保資金如何做到每個月定時交投時,王媛說,除了第一筆投保資金,其餘的投保資金都是通過地下錢莊的方式進入客戶在香港的銀行賬戶,再轉去保險公司的。而其中一個採用這種方式的客戶,已經購買該款保險產品近10年。

  保單熱催生“港漂”經紀人

  隨着越來越多的內地人赴港購買保險產品,香港保險從業人員的版圖近年來也在不斷擴大。不少香港知名演員、醫生、律師、全職太太、金融專業畢業生都涌入了這個被稱爲“躺着賺錢”的職業。

  在香港買保險有兩種合法途徑,一是通過保險公司自身的代理人購買,另一個則是通過有代理權的香港經紀公司,兩者都需在香港的相關機構進行登記。購買人也必須親自到香港簽約,保單方能生效。

  隨着香港保險產品的走紅,不少香港經紀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的代理人選擇與內地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介紹客戶給香港持牌的經紀公司或代理人,再被帶到香港保險公司簽單。有保險代理人稱,在香港出售一份保險,保險經紀的提成大致在保費的50%~60%。這種情況下,“港漂”逐漸成爲香港保險經紀的生力軍。

  楊怡是香港一家投資機構的股票分析員,除了本職工作,楊怡還有一份“保險經紀”的兼職。身在香港的她經常在朋友圈推送一些比較香港、內地保險優劣,以及在人民幣下行時期如何進行投資理財的文章,也會拜託親戚朋友幫自己介紹想要購買香港保險的客戶。

  楊怡表示,身邊很多“港漂”都在從事這個行業。然而,無論是和內地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或者私人介紹,實際上都在踩內地和香港保險法的鋼絲。根據內地保監會的規定,境外保險機構的推銷人員或代理人,未取得合法的保險代理資格和執業資格在內地銷售保險是一種違法行爲。而香港地區的法律同樣規定,香港保險代理人或經紀公司銷售人員只能在香港境內推銷相應產品,不能去內地銷售香港的保險產品。

  記者從楊怡處得知,在香港成爲一名保險經紀需要通過專業考試,對這些限制楊怡很清楚,也在很小心地規避。比如她從來不在朋友圈發佈任何保險產品的具體信息,也不會在客戶抵港前溝通合同的具體條款。她表示,在香港違反法律的後果很嚴重,她會提前告知客戶這一情況,在微信、電話溝通中只會談到部分涉及的內容。

  香港保險真的“保險”嗎?

  內地客戶在赴港前沒法看到具體的投保條款,僅憑藉抵港之後的有限時間,能否充分認知其中的風險呢?

  此前,內地保監會已就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相關風險做了公開提示。業內人士稱,香港的一些保險經紀在推銷一些鎖定期長的分紅保險產品時,往往對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避而不談,只是介紹有可能產生的最高分紅比例。

  記者瞭解到,對於保險購買者來說,分紅實現率是保險產品極爲重要的參考指標。不少保險經紀在推銷保險時,所宣傳的預期紅利比率基本等同於100%,但事實上,過去幾年香港部分大型保險公司的分紅實現率均未達到100%,大部分在50%~75%之間。

  今年1月1日,香港保監處開始實施的《承保長期保險業務(類別C業務除外)指引》規定,保險公司需在其官網披露還在產生新保單的各產品的非保證回報部分的分紅實現率,該披露至少每年更新一次。該指引還指出,保險公司需要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根據實際經驗和投資展望對非保證紅利進行審覈和調整。而對萬能人壽險也要求披露過往年份的派息率。

  除了無法保障分紅外,匯率的風險更是不能小覷。內地客戶購買的香港保險一般是以港幣或美元計價,一旦出現匯率大波幅動,投保者就會出現資產縮水的情況。此外,雖然購買香港的保險產品理賠較方便,但是一旦發生理賠糾紛需要依靠法律途徑來解決的時候,客戶將要承擔法律訴訟費用,成本要比在內地高出許多。

  可喜的是,目前兩地的保險監管正在相向而行。5月16日,內地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北京會見香港保監處專員樑志仁,並簽署了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工作的框架協議,促進兩地保險市場的進一步相互開放和融合。記者從保監會了解到,下一步其將啓動對香港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等效評估工作,並出臺在監管等效基礎上對香港保險業的優待政策。也許到那個時候,在香港買保險,就更“保險”了。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7年第24期原題《香港保險那麼火,真的“保險”嗎》)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