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旭:用互聯網技術管理金融風險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 編輯:張琦 2017-06-12 17:27:29

  金融安全關乎國家根本利益,是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要素,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隨着我國金融改革逐步深入、金融創新不斷加快、金融開放持續擴大,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維護並保障金融安全,已成爲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性、根本性大事。

  維護金融安全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從主體上看,政府授權金融監管機構出於國家安全、經濟運行安全、保障民生等公共目標,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市場要處置風險造成的損失,減輕風險帶來的不良影響,維護金融安全;金融機構出於盈利目標在各個投資主體之間實現資金與風險配置,通過管理風險,維護機構自身的安全運行;投資者爲獲取收益在安全與風險資產中進行配比,在獲得盈利的同時保障自己的資產安全。從空間上看,在金融全球化、金融混業經營、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務聯繫與合作越來越密切的背景下,風險傳導使得沒有哪個國家、哪家機構能夠在金融風險發生時置身事外、獨自保全。從時間上看,金融運行的任何時間點都有可能發生風險,需要時時刻刻關注金融態勢。因此,必須有重點、有兼顧地維護金融安全。

  一是兼顧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雖然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金融安全方面的問題。比如,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槓桿高企,金融資源“脫實向虛”,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金融創新產生交叉性金融風險並相互傳染,傳統金融風險與新的互聯網金融風險並存,金融混業發展與分業監管形成監管真空和套利空間,金融監管難以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等等。對此,在發展中要強化安全能力建設,切實保障金融安全,爲金融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同時要強化和改善金融監管。

  二是金融機構要切實承擔風險管理責任。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是維護金融安全的“龍頭”,金融機構管控好風險,既是自身經營的要求,又可以減輕金融監管的壓力。一方面,金融機構運營過程中充滿風險,需要切實做好基於客戶的風險管理,從而降低自身面臨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要強化內部管理,理順公司治理機制,降低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同時,金融機構還要把握好內外風險管理的“度”。如果對外風險管理過度,即金融機構爲了降低風險而選擇性“不作爲”,就容易導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農村金融資源不足、面向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渠道和投資產品缺乏等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如果對內風險管理過度,則可能會提高運營成本,降低金融服務水平;如果對外風險管理過寬,即金融機構未做到應查盡查、該拒則拒,甚至“放水”,必然會使風險事件發生,造成風險損失甚至引發金融危機,比如,互聯網金融機構對投融資雙方資質審查不嚴格而使風險積聚;如果對內風險管理過寬,那麼金融機構就會成爲風險聚集地,成爲金融危機爆發的源頭。

  三是注重防患於未然。經濟金融全球化使得金融危機和政策風險外溢性凸顯,“黑天鵝”事件頻發,特別是對新技術的使用催生了第三方支付、P2P網貸、互聯網銀行、衆籌、平臺金融等依託互聯網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金融普惠到更加廣闊的範圍。這些都可能成爲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

  面對這些新情況,一方面,傳統的金融監管和金融安全措施已經難以應對;另一方面,科技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正在對金融業產生深刻影響。在此背景下,傳統金融風險與互聯網金融風險交織,使金融風險的成因更加複雜,很難通過傳統的金融監管和金融安全措施來有效防範,因而需要新的工具、新的技術或措施來破局。互聯網技術作爲助推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將成爲新形勢下維護金融運行安全的重要“安全網”。

  優化金融監管框架

  在我國,分業監管雖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也有其獨特的優勢,但隨着金融業混業發展與交叉合作的深化,分業監管確實存在一定的監管真空,加上監管標準不統一,也存在較大的套利空間,極易滋生新的風險。特別是對於交叉性金融,分業監管難以做到專業化,更無法保證監管的效率和效果。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爲改變這種狀況提供了有利條件。監測機構通過金融大數據的採集、整理、挖掘、使用,能夠全面、實時監測金融業運行狀況,並將監測結果按專業劃分給相關監管機構,進而進行專業化的風險化解與處置。從理論上講,互聯網技術既可以使金融機構之間互聯互通,也可以以較低的成本使金融功能業務之間互聯互通,還可以實現產業鏈金融甚至是與經濟實體的全流程打通,這就爲混業監管、功能監管提供了條件,使在現有分業監管基礎上統籌金融風險監測、實現專業化風險處置成爲可能,從而有助於跨行業、跨市場、跨地域的協同監測與管理。

  確保監管“耳聰目明”

  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籌監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是加強金融監管、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環節,這需要進一步用好金融數據信息,提高金融數據的使用效率,使各類金融數據在防範金融風險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這方面,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概念及相關技術與金融業綜合統計、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高度契合,傳統的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視頻數據、音頻數據、圖片數據等將極大地拓展金融業統計的體量。同時數據挖掘、深度學習等技術將發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這些都能幫助管理部門把住重點環節、確保風險防控“耳聰目明”、避免監管空白。

  監測預判金融風險

  受技術和成本約束,傳統的金融監管措施以及金融機構事前准入所依賴的都是金融機構運行的歷史數據,對金融機構事中、事後的監管也是風險發生後降低風險損失的補救措施,這些都很難做到對過程實時監測。互聯網技術的網式多點特徵,爲實時連接、實時監測提供了可能。數據信息可以實時共享,監管者就可以耳聰目明、防控風險。監管機構還可以通過對關聯指標的實時監測,做到心中有數,實現未雨綢繆、密切監測、準確預判,並將監管措施前置。

  實現有效風險管理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存在薄弱環節,有追逐利潤最大化的主觀動機,但更多的原因還是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互聯網技術可以極大地豐富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手段,助力金融機構管理風險。人臉識別(生物識別)、聲音識別、互聯網身份認證等技術,具有極高的識別準確度,其安全性遠大於現行的各種介質性認證和密碼類認證,其使用將彌補線下風險控制措施的不足,降低風險識別成本,提高風險識別效率。更重要的是,這種可記錄、可追溯的方式可以從源頭上控制風險的發生。大數據的採集、挖掘、綜合與統籌使用將形成多層次的印證體系,幫助金融機構實現風險預判和防範;區塊鏈技術也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實現金融業務可控、風險可追溯。此外,互聯技術有助於解決我國人口衆多、經濟結構複雜、徵信體系構建成本高等難題,可極大地推進徵信系統建設。徵信系統的建成和使用,將爲維護金融安全增加一道“保險鎖”。

  總之,互聯網技術在維護金融安全中大有可爲,甚至有望成爲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的中堅力量。下一步,應持續加大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真正實現金融與科技的有效融合。但也要看到,互聯網技術在爲維護金融安全提供快捷、便利、高效、低成本的技術支撐時,不可避免地也會顯現負面效應。比如,網絡病毒、系統中斷、設備故障、災備失效等難以控制、不可預見的事件將導致金融安全措施中斷甚至失效,技術的漏洞或薄弱環節、黑客攻擊、密碼泄露、賬戶資金被盜等將帶來各種新的風險隱患。因此,在使用互聯網技術維護金融安全的同時,也應注重規避使用新技術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