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穩定預期 有序化解金融風險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作者: 編輯:張琦 2017-05-17 08:17:34

  去年下半年以來,在抑制資產泡沫和“防風險”的政策基調下,金融業的槓桿與潛在風險開始爲各方所關注,並逐漸成爲宏觀調控着力的重點。從國際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伴隨着銀行信貸膨脹和資產泡沫的情況,在很多國家都出現過。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即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收窄,以存貸款爲主要收入來源的傳統銀行模式受到嚴重衝擊。通過加快資產擴張來“以量補價”以及通過綜合化經營來拓展收入來源,是各國銀行業在利率市場化階段的顯著特徵。實踐層面不斷突破的背景下,金融監管制度未能及時完善,就難免造成“牛欄關貓”的局面。已有的監管制度難以對創新業務進行有針對性的約束和限制,監管灰色地帶衆多,“影子銀行”等金融亂象也愈演愈烈。

  在上述背景下,完善監管制度,並強化監管政策實施,是抑制資產泡沫進一步升級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所在。不過,由於監管指向的重點業務(如同業業務、資管業務,等)的存量規模較大。在自查過程中,由於未來的政策走向把握不清,銀行出於風險規避方面的考慮,大幅壓縮甚至暫停了部分業務。這種過度反應,一方面使一些原本合理的業務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強化了市場的恐慌預期,負面反饋疊加,使市場流動性日趨緊張,引發整個金融體系的波動。這種局面,顯然不是宏觀調控或監管強化的初衷。如何在確定政策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合理引導機構和市場預期,穩妥實現“去槓桿”、“防風險”的目標,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宏觀調控和監管政策的關鍵所在。近期,有關部門頻繁發聲,也正是在嘗試加強對市場的溝通和引導。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信息值得關注:

  其一,金融(銀行)體系的風險仍在可承受範圍,不宜過度渲染。從目前各界關心的金融槓桿情況來看,2014、2015、2016年,中國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0.56%、10.91%和10.75%,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3.18%、13.45%和13.28%,均高於監管要求並基本保持平穩;槓桿率(銀行資本與經調整後的表內外餘額之比)指標從2016年開始發佈,四個季度分別爲6.4%、6.17%、6.34%和6.25%,2017年一季度末爲6.29%,較上年末小幅上升,遠高於4%的監管要求。

  從上述數據看,目前銀行業整體的槓桿水平仍在審慎監管要求之內。所以,在重視風險的同時,也不宜過度誇大金融槓桿問題,以至於政策偏離風險治理的本意而傷及正常的金融創新。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整體槓桿水平不高並不意味着所有機構都審慎行事,仍有少數銀行(尤其是一些中小銀行)存在過度槓桿的可能性。此外,由於監管套利廣泛存在,部分業務沒有按照實際風險反映到銀行的表內外資產中。這些機構和業務正是貨幣政策和監管需要着力的主要對象。

  其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並非一昧從緊,中國遠未進入升息週期。低利率環境是金融空轉套利的根源,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爲刺激經濟相繼推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對中國而言,一方面是受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寬鬆政策外溢的影響,一方面也是出於穩增長的壓力,從2013年“錢荒”之後,貨幣政策整體維持偏寬鬆的態勢。2012年以來,人民銀行多次降息,同時通過各種流動性工具進行資產負債表擴張。從2012年到2016年,人民銀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從1.67萬億增加到8.47萬億,四年時間增長了五倍多。流動性充裕的環境下,金融市場利率維持偏低水平,爲部分機構逆勢進行規模擴張和期限套利提供了機會。

  有鑑於此,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中性是去槓桿中最爲重要的前提。不僅可以在爲金融去槓桿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還可以逐步扭轉市場預期,爲有序化解金融風險創造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貨幣政策的定力至關重要。進入2017年以後,央行穩步收緊市場流動性並引導市場利率上行的意圖越來越明確。但需要指出的是,與過去偏寬鬆的貨幣政策相比,穩健中性帶有相對收緊的含義,但並不意味着貨幣政策就此步入了持續加息的緊縮週期。與美國不同,中國的實體經濟運行狀況並不支持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緊縮。就目前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在推進過程當中,過剩產能行業的風險也遠未釋放完畢,隨着CPI和PPI的回落,市場利率進一步上行的空間已經相當有限。預計隨時間推移,市場過度緊張的預期將得到一定緩解,利率也將回到相對穩定和可持續的水平。在金融去槓桿過程中,爲實體經濟平穩運行創造條件。

  其三,監管強化並非“一刀切”,而是疏堵結合。近期以來的一些金融風險,有銀行自身經營上的問題,有貨幣政策環境的因素,也有監管制度和法律法規本身不完善原因,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強化監管必然需要統籌兼顧:一是要有序推進,既要針對重點風險進行處置和化解,也要考慮機構和市場的承受能力,不能一蹴而就;二是疏堵結合,既要清理一些不合理的業務模式,也要爲銀行適應利率市場化和客戶需求變化而進行的合理創新保留足夠的空間,尤其是對市場關注的同業業務和資管業務,要在“堵後門”的同時“開正門”,讓“影子銀行”重新業務創新的正軌;三是要標本兼治,既要強化已有政策的執行力度,也要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完善和優化監管制度,有效降低監管成本,引導銀行轉變經營理念、健全風險治理機制。

  此外,監管協調也是值得強調的問題。目前,多個部門同時發力監管,政策效應難免會有疊加或放大,而且,不同部門的監管措施(如對錶外理財的監管上)甚至還存在相互衝突的情況,使機構無所適從,從而放大了市場的恐慌情緒。對此,相關部門專門提到“有機銜接監管政策出臺的時機和節奏”,意味着對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已有所認識。希望不同部門能在具體的監管規則(如MPA框架和微觀審慎監管框架)有更好的協調,並儘快完善和明確相應的各種業務監管制度,以進一步穩定市場和機構的預期。(作者: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曾剛)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