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自查理財產品 多數投資者風險意識淡漠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證券日報 作者:彭妍 編輯:徐林軒 2017-04-25 09:43:18

  某城商行理財經理建議,投資者對理財產品進行『親子鑒定』:凡是無法通過中國理財網公示、代銷產品清單查詢到的產品,均應予以高度警惕

  雖然銀行在大多數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安全、有信用、有保障的象征,然而『飛單』等亂象不但一次次將銀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也給儲戶心中蒙上一層陰影。儲戶該如何避免掉入『飛單』或『假理財』的陷阱?如何防范此類案件的發生呢?《證券日報》記者深入銀行網點對此進行走訪。

  看清銀行理財真面目

  很多人選擇在銀行買理財產品,是出於對銀行的信任,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靠譜,不會賠錢,絕大多數人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認知就是,保不保本,預期收益率是多少,其他的信息都知之甚少,一般都選擇相信銀行理財經理的推介。但卻不知,很多其他產品或者根本不存在的產品披著銀行理財產品的外衣在進行銷售。部分理財經理考慮到自家銀行理財產品提成低,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提成高,因此通過含糊其辭、偷梁換柱的介紹來誘導投資者。在走訪中,很多投資者向《證券日報》記者抱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太難懂了,N頁紙寫了一大堆看不懂的文字。

  那麼,如何避免掉入『飛單』或『假理財』的陷阱?部分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協議書和產品說明書,如果看不懂,主要了解以下方面,比如募集資金具體投向、是否保本、預期收益、資產管理人和其他相關合同條款。每款金融投資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管理人,銀行理財產品的產品管理人就是銀行,而飛單產品的管理人一定不是銀行,而是某理財項目公司、投資公司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所以,投資者在遇到理財經理介紹某款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產品的管理人是誰,並且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也會有顯示。』

  此外,某城商行支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首先要詢問產品是否有登記編碼。要注意查證購買產品是否銀行正規產品,給銀行理財產品做一個親子鑒定,凡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具有唯一的產品編碼,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到產品信息,一般個人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以字母C開頭的14位編碼,銀行代銷產品則可通過銀行網點公示的代銷產品清單查詢。因此,凡是無法通過中國理財網公示、代銷產品清單查詢到的產品,均應予以高度警惕。』

  2014年,在銀監會下發的《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即要求,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需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

  《證券日報》記者在該行在售理財產品目錄上發現,理財產品都標有登記編碼,如一款年化預期收益率為4.7%的65天的理財產品登記編碼為『C1080317000388』。記者隨後登錄『中國理財網』輸入該編碼,網頁立馬彈出了這款理財產品的詳細信息,比如產品名稱、收益類型、運作模式、風險等級、募集期、存續期、起售金額、期限類型、實際天數、發行機構、預期最高收益率、投資資產的類型、銷售區域。

  另一家股份制行的理財經理則稱,除了通過中國理財網查詢外,客戶也可以通過銀行的官網直接查詢每日在售的理財產品清單或者直接打客服電話查詢產品是否存在,還可通過網銀、手機銀行查詢是否有此產品的信息。他還表示,還要關注購買產品的資金是否匯入銀行賬戶,同時,客戶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均須通過櫃面或自助渠道進行認申購操作,但凡被要求向個人或第三方公司賬戶轉賬或匯款的,就要提高警惕,有可能就是『飛單』,並注意查看業務辦理回執中的匯款賬戶明細。

  某城商行的理財經理表示,同時要認清公章,凡銀行自身發布的產品,或與相關公司簽訂了代銷合同的產品,均會蓋上銀行公章。但是公章也有可能做假,投資人須留意是鋼印還是紅泥印。

  銀監會近期下發的5號文《關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金融機構與其客戶若私刻、盜用銀行公章為客戶辦理開戶、支付、存貸款業務或賬外經營,則涉嫌內外勾結違法經營,是銀行需整治的亂象之一。

  銀行抓緊自查

  近日,記者走訪部分銀行網點發現,多家銀行的分行相關負責人到支行網點進行視察,了解是否存在違規銷售、打擦邊球等違規行為。

  在走訪調查中《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來銀行買理財產品的大部分儲戶大多並沒有提高風險意識,依舊只關心收益率和期限,對於資金投向並不關心,有時連客戶經理也解釋不清楚資金投向。據記者觀察,多數儲戶沒有懷疑過銀行理財產品的真偽性,也並不知道通過什麼方式可以辨別產品的真偽。

  當記者詢問投資者是否碰到過假理財時,正在某銀行辦理業務儲戶告訴記者,『我只知道在外面買理財產品會有很大風險,但還不知道原來銀行買的理財產品也會有這麼大的風險。』

  某股份制銀行有關人士表示,『飛單』產品通常以超高的投資收益率吸引投資者,理財經理一般都是『殺熟』,瞄准的多是銀行的大客戶、老客戶,即使推薦人是自己早已熟悉的銀行工作人員,也應該多個心眼。另外,所有的口頭承諾都是蒼白並無法律效力的,如果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向銀行和監管部門投訴和舉報,情形嚴重應立即報案。

  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自身要增強理性投資意識,要認清非法集資的本質和危害,提高違法金融行為識別能力,自覺抵制各種高息誘惑,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對『高額回報』、『快速致富』的投資項目冷靜分析,避免上當受騙,一旦出現問題,留存購買理財產品的完備證據,包括合同和各類憑證等等,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