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疊加,是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先提出來的,指的是目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

增長速度換擋期:就是我國經濟已處於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時期。

結構調整陣痛期:就是說結構調整刻不容緩,不調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初期,中國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現在這些政策還處於消化期。

李克強:中國經濟增長仍屬合理區間

『這次,恐怕是回不去了!』這是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著電腦上的一幅經濟增速曲線圖說。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保持著年均近10%的持續高增長,把中國經濟帶到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過去中國發揮了人口眾多、勞動力廉價、地域遼闊、土地優惠、政策靈活等各項優勢,使全球制造業集聚中國,從而形成中國價格、中國制造和世界工廠等概念,並帶動中國經濟持續保持接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被稱為『中國奇跡』。

然而,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一方面主要依靠境外國際市場提供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依靠各種資源要素的大量投入。但本身過於外延和粗放,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受到各種資源、市場、環境等約束條件的限制,從而形成『瓶頸』並難以持續健康發展。

近期,經濟增速新世紀以來呈現逐級放緩的態勢,2012年、2013年,我國GDP均增長7.7%,2014年預期目標是7.5%,上半年為7.4%。『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征。』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說。

2011年以來以來很多地方持續出現的霧霾天氣,讓人們認識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刻不容緩。

簡單地講中國經濟結構問題,就是看目前的三大產業。一產農業,中國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程度非常低,分散小農狀態不適合整個市場經濟發展;第二產業大而不強,中國第二產業確實很大,但是總體分工基本上屬於國際分工下游、末端,缺少創新、自主知識產權;第三產業佔的比重偏低,而且層次也偏低,缺少現代服務業。

結構調整不是免費午餐。為了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結構,一些行業難免受到較大衝擊,有些企業甚至會退出市場,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就是結構調整中的『陣痛』。

對於處在轉型昇級關鍵時期的中國經濟來說,結構調整是大勢所趨,必須痛下決心。企業的兼並重組甚至退出市場,本是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堅持把市場的問題交給市場解決,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市場問題,纔有可能贏來『陣痛』後的新生。

中國進行全面深化改革 開弓沒有回頭箭

經濟預期目標:保持定力 堅持定向區間調控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經濟遭受巨大衝擊。為扭轉增速下滑過快造成的不利影響,政府及時采取拉動內需和產業振興等一攬子刺激政策,推動經濟增長迅速企穩回昇。

但以巨額投資為代表的刺激性政策,必然帶來三個問題:

過度及提前使用了經濟增長的潛能,造成資源的無序開發以及環境的嚴重破壞。產能的急劇擴張,危機後我國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如即鋼鐵、水泥等行業;另外在短期內快速推高中國的整體負債率水平,直接導致中國經濟出現明顯的泡沫化現象。

中國從2011年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逐級回落,可以理解為進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這個階段,雖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積效應和溢出效應還在發揮作用,對經濟結構繼續產生深遠影響,也使當期宏觀政策的選擇受到掣肘,調控餘地大為縮小。

我國30年來的宏觀調控實踐表明,政府乾預只能像『病人休克』時使用的『復蘇器』,而不能成為裝在人身上的『起搏器』,更不能成為『人工心髒』,用政府乾預來替代市場調節。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即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給市場主體以穩定的預期,同時啟動了一些既有利於當前穩定經濟增長又有利於長期結構平衡的項目,如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等。

二戰後,兩個輪子發展模式

二戰後,日本在本國資源不足、國內市場狹小的狀況下,采取趕超型非均衡發展戰略,在不同時期制定並實施特定的產業政策,以主導產業的優先發展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起飛。

戰後經濟高速增長

從1950年-1972年,日本迎來了戰後高速增長階段,其間,GDP年均增速達9.7%。1968年日本經濟實力超過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創造了世界公認的『經濟奇跡』。同時,日本實現了生產手段、產業結構、經營管理和產品質量的現代化。

1973年 經濟增長開始回落

隨後,受石油危機和國內勞動力供給下降的影響,日本在1973年前後出現第一次減速換擋,到1973年-1990年期間,日本經濟增速回落到年均4.26%,相比此前速度減少了一半還要多;1991年前後,房地產泡沫破滅重創日本經濟,1991年-2012年期間經濟增速進一步回落到年均僅0.86%。

二戰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

二戰後,為擺脫貧困,韓國制定和實施了經濟開發計劃,利用西方發達國家產業昇級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制定了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經濟高速增長

1961年-1996年期間,韓國迎來經濟高速增長期,GDP年均增速為8.02%。

1997年前後經濟回落

1997年前後,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的影響,韓寶鋼鐵、起亞汽車等若乾大企業相繼破產,韓國經濟遭受重創,經濟增速出現顯著回落,1997年—2012年期間,韓國經濟年均增長4.07%,相比此前高速階段回落了近一半。

楊偉民:在『三期疊加』中保持定力

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疊加在一起相互影響、放大和擴散,令宏觀調控的難度前所未有。短期經濟運行中出現一點問題,比如增長速度下降零點幾個百分點不必大驚小怪,要平心靜氣、冷靜觀察、保持定力。

辜勝阻:要科學研判金融風險

從近期看,當前金融領域的風險點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產能過剩等領域形成的銀行信用風險和影子銀行風險,從中長期看,要高度關注企業債務率過高、流動性結構性失衡、社保欠賬和跨境資本流動等問題引發的金融風險。

姚景源:辯證看待『三期疊加』

現在面對這麼復雜的局面,要堅持兩分法辯證看『三期』,既把它看成是一個挑戰,還要看成中國經濟走到新增長平臺的重大機遇,只要科學地處理好這『三期疊加』,中國經濟就能夠把挑戰化為機遇,推動整個經濟更好、更為輝煌的成就。

潘建成:『三期疊加』是工業轉型良機

工業經濟的轉型發展任重道遠,特別是隨著人工成本持續上昇,產能過剩形勢嚴峻,我國經濟運行環境已發生一些變化。工業發展應把『三期』疊加當成難得機遇,化壓力為動力,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實現中國工業歷史性的轉型。

宋立:『三期疊加』時期面臨四大挑戰

『新常態』不是理想態,它是現實態。可能過去一些困難和問題克服了,問題沒有了,新的困難和問題又會接踵而來。中國經濟在『三期疊加』時面臨著經濟增速下滑、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形成等四大挑戰。

於學軍:『三期疊加』核心是消化期

假若沒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那麼中國當時就不應當推出4萬億投資與一年超過10萬億巨額信貸投放為代表的刺激性政策;若現在『消化期』尚未出現或不存在,那麼所謂經濟增長的換擋期和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便不會這麼快這麼早同時到來。

『三期疊加』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重要判斷,是當前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征,『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為我國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提供依據。


Copyright (C) 2000-201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