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匯源並購案是中國市場錯位的標志。
每個投資者都希望自己處在健康的經濟體內,這樣,即便經濟處於下行周期,也不過是市場優勝汰劣的清淤期,投資者可以期望未來更加公允的市場。
匯源並購案卻提醒我們,中國的企業可能處於優汰劣勝的逆淘汰時期,從資本市場到實體經濟,節節下挫的市場無法給類似於匯源這樣的企業正確的估價。雖然匯源在香港市場上市,但受到內地股市的拖累,未能免於頹勢。
眾所周知,匯源果汁是目前中國純果汁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企業,2007年,匯源果汁銷售額達到26.56億元,同比增長28.6%。今年上半年,匯源飲料總產量54萬噸,同比增長11.11%。截至2007年底,匯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濃度果蔬汁銷售量分別佔國內市場總額的42.6%和39.6%。但匯源自上市以來,股價處於跌跌不休的下降通道,2007年2月23日上市發行價為6港元,去年7月27日最高達到11.76港元,而後下跌,收購案消息發布後,9月2日僅為4.14港幣的股價復牌後,9月4日反彈到10.10港元。
當我們對這樣的低價開始麻木時,可口可樂的收購讓我們意識到這樣具有競爭力的民族企業的真正價值。
可口可樂之所以要溢價收購,是為了彌補自己產品中的短處。除了碳酸飲料之外,可口可樂在果蔬汁、茶飲料等方面的市場開拓不力,在淨水方面無法與娃哈哈抗衡,在果蔬汁市場輸給了匯源,在茶飲料方面輸給了康師傅和統一。碳酸類飲料銷售已經下降,以價值計,果蔬汁已成為碳酸飲料後第二大飲料市場——無論是從口味,還是在營銷手段、產品推出周期上,可口可樂等跨國巨頭都無法與本土企業相比。這對於可口可樂未來在中國的業務是個巨大的威脅——根據AC尼爾森報告,2007年,中國果汁飲料市場大幅增長,果蔬汁(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濃度果蔬汁和果汁飲料)是增長最快的軟飲料。因此,進行並購彌補產品短項、消滅競爭對手,成為最便捷、理性的選擇。
我們曾寄以厚望的民族企業家、曾經發誓要把匯源做成百年老店的朱新禮,從目前的跡象來看,很可能成為飲料行業的原料提供者,只要兩年內不威脅可口可樂,朱新禮就可以繼續做。朱新禮自己表示,想回到產業鏈的上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果樹品種的開發上面,而自己對品牌打造並不在行。
是什麼讓朱新禮激流勇退?
中國的民族企業實際上是兩面作戰,一是與海外、國企大資金作戰,即便在並購案發生之後,摩根大通仍然發表研究報告稱,維持匯源跑輸大市的評級,因為匯源果汁股權回報率及開工率較低、運營資本要求卻很高。匯源果汁的競爭對手康師傅控股和統一企業上半年的果汁銷售表現不佳,推測匯源也好不到哪兒去。實際上,受制於資金鏈,匯源果汁已經向華平基金、達能等出售了部分股權,達能公司持股比例為22.98%,華平基金持股比例為35.49%,兩者相加可以左右大局,從資金來源看,匯源很難說是純粹的民族品牌。如果國內的資金不能對優質企業進行有效的支持,企業落入海外大資金與國企大資金之手,是遲早的事。
二要與本土惡劣的生存環境作戰。這些民營企業家面臨兩難選擇: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扛起民族工業的大旗反對外資收購,但他們求助於民族情緒與嚴厲的行政審批時,又陷入了自織的牢籠,使將來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化。最具反諷色彩的案例是宗慶後與達能之爭,最後宗慶後的離岸公司和家屬的國籍問題一一曝光。從國籍上與公司屬地上來看,這些企業也很難說得上是純粹的民族企業了。數數這些國企與民企的企業家,他們的後代還有幾個是中國人?
與國內冰涼的市場只有國企並購火熱的情況相反,外資正在篩選中國的優質企業與優質人纔,筆者了解到跨國公司包括又爆出丑聞的德勤等都在中國招兵買馬,國外的資本市場、國內的人纔加上國內的渠道、消費市場,讓他們對中國經濟未來預期十分看好。
可口可樂的並購案再次讓我們反思,經營環境與扭曲的融資渠道,是如何將企業家逼走他鄉的?如果中國失去了最有能力的企業家與企業創新精神,只剩下規模前列的世界第幾大企業,中國本土經濟將會如何?中國改革的經濟成果將到誰手中?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