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媒體聲音 背景資料 會議進程 精彩圖片 視頻報道 天津發展 首頁 ENGLISH  
 
2007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http://www.tj-summerdavos.cn  2008-07-16 16:12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市九次黨代會精神,不斷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實幹意識,全力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和三個層面聯動協調發展,全市經濟呈現又好又快發展勢頭,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

  據初步覈算,並經國家統計局評估審定,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018.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1%,全市經濟連續第5年在高增長平臺上快速、穩定運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02.86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2891.33億元,增長16.5%。第三產業增加值2024.09億元,增長14.0%。第三產業增速比上年加快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爲2.1:57.6:40.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5829元,按年平均匯率摺合6022美元,增長11.2%。

  財政收入

  全市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元,達到1204.33億元,比上年增長30.1%,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爲24.0%,比重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其中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540.13億元,增長29.6%。市和區縣財政收入實現同步均衡增長,市級收入增長30.2%,十八個區縣增長31.7%,開發區、保稅區和科技園區增長27.4%。全市財源稅源結構優化,增值稅增長17.5%,營業稅增長26.3%,企業所得稅增長43.8%,個人所得稅增長38.4%。

  全年財政支出839.35億元,比上年增長28.3%。財力重點投向公共領域和改善民計民生。用於社會事業、社會保障、新農村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支出爲644.8億元,增長30%,佔全部財政支出的76.8%。

  勞動與就業

  全市新增就業崗位安置就業33.37萬人,比上年增長13.2%,其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0.45萬人。年末全市社會從業人員總量達到613.93萬人,增長9.1%,其中從事第一產業80.36萬人,從事第二產業257.54萬人,從事第三產業276.03萬人。全年人才和勞務市場共接待353.70萬人次進場擇業洽談,96.39萬人次達成初步意向。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爲3.6%,繼續穩定在較低水平。

  價格

  市場價格出現結構性上漲。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4.2%。八大類分類價格指數呈現“五升二降一平”格局(見表1)。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1.6%,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3.9個百分點。在食品類價格中,豬肉價格上漲40.7%,大豆油等植物油製品上漲32.8%。

  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繼續上漲,全年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比上年上漲5.7%,漲幅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5%,漲幅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7.0%,漲幅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價格上漲7.3%,漲幅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房屋租賃價格上漲0.3%。

  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88.63億元,比上年增長29.1%。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227.66億元,增長30.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160.97億元,增長14.9%。

  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6.54億元,比上年增長93.5%;第二產業投資962.27億元,增長37.1%,其中工業投資938.44億元,增長35.9%;第三產業投資1258.85億元,增長25.3%。第三產業投資佔全市城鎮投資的56.5%。60個市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共完成投資701.34億元。新花冠汽車、楊柳青熱電廠四期擴建、天鐵熱板、濱海國際機場、新南馬路五金城等22個項目竣工投產和交付使用;天鐵板材基地、鋼管公司冷軋不鏽鋼薄板、天鹼搬遷、現代城大型商業設施、京津新城工商貿物流中心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農業和新農村建設

  全市農業總產值完成240.7億元,比上年增長1.5%。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產值117.6億元,增長2.1%;林業產值2.1億元,增長4.6%;畜牧業產值76.9億元,下降1.1%;漁業產值36.1億元,增長4.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0億元,增長3.7%。養殖業(畜牧業和漁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爲47.0%。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38.02萬畝,比上年增加11.52萬畝,糧食總產量147.15萬噸,創8年來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長3.7%。除肉類產量比上年下降3.4%以外,其他主要農副產品生產保持穩定(見表2)。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示範小城鎮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城市化率達到52%。農村勞動力“351”培訓工程圓滿完成。“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達到270個。進入產業化體系的農戶佔全市農戶總數的76%,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水平繼續有所提升,至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604.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3%。

  工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668.95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644.79億元,增長18.2%。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414.63億元,增長19.4%;重工業增加值2230.16億元,增長18.0%。全年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達到10502.91億元,增長2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075.07億元,增長20.4%。

  優勢產業繼續快速發展。電子信息、汽車、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292.88億元,比上年增長17.2%,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爲72.4%,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2824.52億元,增長5.7%,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爲28.0%。全年完成新產品產值3126.10億元,增長22.5%。

  產銷銜接良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9.67%,其中,重工業產銷率99.78%,輕工業產銷率99.12%。主要產品產量見表3。

  工業經濟效益繼續好轉。全市規模以上獨立覈算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022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實現利稅總額1073.23億元,增長10.2%。其中,實現稅金327.08億元,增長14.9%,實現利潤746.15億元,增長8.2%。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64.98,比上年提高19.15點。

  建築業

  全市建築業完成增加值222.38億元,比上年增長9.9%;完成總產值1183.92億元,增長28.1%。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400萬平方米,增長26.4%;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995.67萬平方米,增長24.2%。年末全市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築企業1114家,實現利潤32.34億元,增長85.3%,實現稅金35.75億元,增長29.1%。

  交通、郵電

  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29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6.2%。

  全年完成客運量7104.07萬人,比上年增長25.3%。其中,公路5253萬人,增長38.0%;鐵路1573.02萬人,下降3.6%。全年實現貨運量51337.71萬噸,增長20.8%,其中,公路23500萬噸,增長15.8%;水路15671.27萬噸,增長21.1%;鐵路11287.63萬噸,增長34.2%。公路、水路、鐵路三種主要運輸方式佔貨運量比重分別爲45.8%、30.5%和22.0%。客貨週轉量均增長較快。全年完成旅客週轉量183.80億人公里,增長12.5%。其中,鐵路102.28億人公里,增長6.0%;公路44.70億人公里,增長25.4%。全年貨運週轉量15221.40億噸公里,增長26.1%,其中,公路88億噸公里,增長16.1%;水路14773.66億噸公里,增長27.0%;鐵路354.89億噸公里,增長0.6%。

  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港口吞吐量完成30946.50萬噸,比上年增長20.1%,其中進港11873.40萬噸,增長13.3%,出港19073.10萬噸,增長24.8%。在港口吞吐量中,集裝箱吞吐量完成710.2萬標準箱,比上年淨增115.2萬標準箱,增長19.4%。機場貨郵吞吐量12.51萬噸,增長29.2%;旅客吞吐量386.07萬人次,增長39.5%。

  年末全市汽車擁有量94.24萬輛,比上年增長15.4%,其中轎車53.57萬輛,增長24.0%。全市私人汽車達到67.56萬輛,增長18.1%,其中轎車41.83萬輛,增長28.4%。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一批新的公交場站和車輛投入使用。公交運營車輛達到7680標臺,年內新闢公交線路20條,年末市內公交線路476條。全年公交客運量10.25億人次,增長8.8%。年末全市運營出租車31939輛。

  郵電通信業務持續快速增長。全年郵電業務總量完成299.25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84.1億元,增長33.8%,郵政業務總量15.15億元,增長11.6%。年末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2960公里,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623.27萬門,公網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12.37萬戶。全年公網電話本地通話量84.3億次,長途電話通話量13.32億次,其中國際及港澳臺長途電話0.18億次。年末移動電話用戶738.27萬戶,增長22.8%,全年短信業務總量144.2億條,增長38.2%。全年發送郵政函件9329.85萬件,增長5.0%,特快專遞1709.04萬件,增長30.1%。

  國內商業和旅遊

  全市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完成增加值505.77億元,比上年增長11.2%。住宿和餐飲業完成增加值92.08億元,增長2.8%。

  消費品市場持續升溫。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03.74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350.56億元,增長18.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49億元,增長18.6%。汽車、家用電器、化妝品、金銀珠寶和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商品銷售增幅較高,實現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24.2%、23.2%、36.0%、56.0%和1.1倍。

  流通規模擴大,市場交易活躍。全年批發零售貿易業購銷總規模14858.51億元,其中,商品銷售總額7639.08億元。全市新增超10億元的大市場8家,累計達25家,全市鋼材、石化、建材等生產資料流通中轉規模進一步擴大,汽車、輕紡、小商品等綜合消費品的集散輻射能力不斷增強。標準化菜市場建設取得新進展,年末累計建成280個。

  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接待國際旅遊者103.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2%,其中外國人95.24萬人次,增長17.3%。旅遊創匯7.79億美元,增長24.4%。全年接待外省遊客人數比上年增長8.8%,旅遊收入增長13.8%。全年全市18.1萬人次出國出境旅遊,增長18.3%,旅遊支出24.22億元,增長19.3%。年末全市擁有星級賓館、飯店115家;國際、國內旅行社284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4家,國內旅行社250家。全市A級景區35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14個。古文化街、盤山風景區榮獲國家首批5A景區稱號。

  金融業

  全市金融業完成增加值225.70億元,比上年增長16.9%。

  存貸款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543.8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比年初增加1087.53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745.79億元,佔全市貸款增加額的68.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8242.07億元,增長20.6%,比年初增加1377.80億元,同比多增526.92億元。其中儲蓄存款3165.17億元,比年初增加249.66億元。

  保險業發展加快。全年保費收入150.91億元,比上年增長43.5%,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5.42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115.49億元。各項賠款和給付41.34億元,其中財產險17.12億元,人身險24.22億元。

  金融市場功能增強。年末全市共有境內上市公司29家,當年上市4家。全年各類證券交易額13641.37億元,比上年增長3.7倍,其中股票交易額12016.27億元,債券交易額65.6億元,基金交易額188.96億元。全年期貨市場成交額6412.68億元,增長1.1倍。銀行間同業拆借成交額1032.4億元,增長9.8%。年末證券帳戶開戶數152.34萬戶,比上年末增長57.6%。全年調劑外匯總額38.28億美元,增長81.3%,其中調入外匯13.93億美元,增長29.5%,調出外匯24.35億美元,增長1.4倍。

  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濱海農村商業銀行成立,工銀、民生兩家租賃公司落戶濱海新區,郵政儲蓄銀行天津分行開業。瑞穗實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行、摩托羅拉財務公司和渣打銀行科營中心等9家銀行後臺服務機構先後落戶濱海新區,創建金融後臺服務中心彙集地項目取得實質進展。匯豐、花旗、渣打等銀行的天津分行及支行順利完成了轉制,匯豐和花旗天津分行獲准開辦境內人民幣業務。北京、大連、浙商、盛京等銀行的天津分行開業運營。全年新增外資銀行機構8家。各類保險公司加快天津機構建設,愛和誼保險、都邦保險、永誠財險、中銀保險、信誠人壽、平安養老、人保人壽等7家分公司先後開業。

  房地產業

  全年房地產業完成增加值182.32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505.30億元,增長25.6%。商品房銷售面積1552.26萬平方米,增長6.4%,實現銷售收入899.32億元,增長29.2%。完成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49.52億元,施工面積616.22萬平方米,增長67.2%。其中新開工336.18萬平方米,增長25.6%,竣工252.47萬平方米,增長79.2%。全年存量房交易面積645.2萬平方米,增長3.6%,交易金額272.9億元,增長27.4%。

  二、改革開放

  所有制結構

  在初步覈算全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308.41億元,佔全市的46%;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709.87億元,佔全市的54%。在非公有制經濟中,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1294.7億元,佔全市的25.8%;外資及其他經濟增加值1415.17億元,佔全市的28.2%。

  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取得新成果。全年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轉讓完成交易的國有產權項目374宗,成交金額104.8億元,增值42.9億元,增值率達69.2%,在上海、天津、北京、重慶四家央企國有產權交易試點機構中國有產權交易增值率第一。

  國有企業改制面進一步擴大。通過股權轉讓、合資合作、兼併重組、輔業改制等多種形式實施國有企業改制234戶,累計改制達3417戶,改制面達到91%,比上年提高6.4個百分點。年末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達17家,新增2家。

  吸引內資

  全市吸引國內資金到位額612.05億元,比上年增長41.7%。其中製造業到位資金134.7億元,佔全市的22%。服務業成爲引資熱點。全年服務業引資到位資金465.92億元,佔全市的76%。全年共引進超億元大項目112個,到位資金467.22億元。新引進國內500強優勢企業37家。

  利用外資

  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06家。全年全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115.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0%,實際到位52.78億美元,增長27.8%。開發區、保稅區和高科技產業園區利用外資佔全市的六成以上。三區合計利用外資合同金額73.49億美元,實際到位32.08億美元,分別佔全市的63.8%和60.8%。服務業成爲外資集聚的重要領域,利用外資合同金額66.83億美元,增長56.9%,實際到位26.51億美元,增長83.8%,佔全市的比重分別爲58.0%和50.2%。截止年末,在津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累計達到128家。

  對外貿易

  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715.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出口381.61億美元,增長13.8%,進口333.89億美元,增長7.6%,貿易順差47.72億美元。對美國、歐盟、東盟、日本、韓國和香港等主要貿易伙伴出口288.65億美元,佔全市出口75.6%。在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出口259.82億美元,增長10.7%,佔全市出口的68.1%;屬於高新技術的產品出口146.55億美元,增長1.4倍。

  對外經濟合作

  全市當年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新籤合同485個,合同額12.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實現營業額7.43億美元,增長21.9%。截止年末,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涉及國家28個,在境外勞務人員1.11萬人。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全年簽訂技術引進合同475項,合同金額12.09億美元。

  三、濱海新區

  濱海新區發展勢頭強勁。全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完成2364.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0.5%,佔全市經濟總量的47.1%。新區服務業快速增長,全年增加值完成662.09億元,增長28.6%,增幅比上年提高17.1個百分點。新區工業生產在汽車、冶金、機械、石化、醫藥和食品等支柱產業帶動下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完成工業總產值6282.83億元,增長20.8%,佔全市工業的62.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52.64億元,增長33.4%。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76.68億美元,實際到位39.24億美元,分別增長24.1%和17.3%,佔全市的比重分別爲66.6%和74.4%。開發區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綜合實力在全國開發區中繼續保持領先。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3350.67億元,增長10.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5.39億元,增長16.0%。合同外資額39.11億美元,增長20.2%,實際到位19.31億美元,增長20.0%。保稅區充分發揮國際貿易、保稅倉庫和物流分撥功能,全年完成進出區貨物總值330.6億美元,增長30.0%。

  產業功能區開發全面推進。東疆保稅港區首期4平方公里年內已實現封關運作。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區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濱海高新區正式開工建設。開發區西區、空港物流加工區在功能開發、產業聚集等方面取得新進展。100萬噸乙烯煉化一體化、空客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等開工建設。中新生態城洽談成功,落戶新區。

  口岸功能進一步增強。天津口岸進出口總值達到129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進口537.13億美元,增長20.0%,出口752.87億美元,增長31.8%。天津港已在北京、石家莊、鄭州、包頭等地建立“無水港”,並與北京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簽署了《北方地區大通關建設協作備忘錄》和《建設內陸無水港合作意向書》,實現與腹地通關作業一體化,進一步提高了通關效率,全年外地經由天津口岸進出口貨值佔天津口岸進出口總值的56.9%。

  四、城市建設和管理

  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完成722.06億元,比上年增長39.3%。年末城市鋪裝道路長度6471公里,道路面積8883萬平方米,全市高速公路里程達到694公里。薊平、津汕、京津塘二線等7條高速公路正在加速建設。中心城區快速路建設繼續推進,累計通車裏程達到190公里。京津城際鐵路全線貫通,天津港25萬噸級深水航道、北港池集裝箱碼頭三期工程、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全部竣工,天津站樞紐改擴建工程進展加快,地鐵二、三、九號線建設全面提速。海河綜合開發成效明顯,上游區域基礎設施基本完成,海河西路、金阜橋、奉化橋等一批路橋實現通車,李公樓立交橋和赤峯橋主體完工合攏。

  公用事業服務能力增強。全市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爲363萬立方米/日,全年自來水供水總量7.4億立方米。年末城市燃氣普及率爲99.3%。新增供熱面積1000萬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8.9%。

  資源、能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土地管理、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年內出臺了《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進一步提高土地管理手段的科學性,通過提高土地利用強度,實現減少建設用地,切實保護耕地,爲可持續發展提供土地資源保障。全年土地供應總量5479.3公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土地出讓3949.3公頃,土地劃撥1530公頃。

  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工業單位能耗下降明顯。2007年,全市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148.73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8.3%。從主要能源品種看,原煤消費2838.22萬噸,增長5.2%;原油消費950.14萬噸,增長5.7%;汽油、煤油等成品油合計消費112.59萬噸,降低12.7%。企業節能降耗意識進一步強化,清潔能源消耗增幅上升。其中,電力消費量365.1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7%;天然氣消費量8.04億立方米,增長28.7%。單位能源消耗繼續下降,全年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1.21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8.4%。

  環境質量提高。全年空氣質量二級及以上良好天數爲320天,比上年增加15天。引灤天津段水質達標率和中心城區景觀水體水質達標率均爲100%。中心城區道路交通和區域環境聲環境質量等級總體評價保持在“好”和“較好”等級。新創建31個安靜居住小區,全市安靜居住小區總數達到157個。當年推動創建文明生態村144個。據國家環保總局初步覈定,我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減少4.03%,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減少4%,好於2007年減排2.1%的目標水平。

  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啓動。完成了22條迎奧運道路綜合整修和6片重點地區環境治理,集中清整了入市道路兩側環境。全年新建綠地面積2056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7.5%。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平方米。污水和垃圾處理率進一步提高。啓動了東郊污水處理廠改造,新建北辰、漢沽、寧河三座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5%。

  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未發生重、特大死亡事故。全年各類安全事故共死亡1017人,比上年減少45人,下降4.2%。其中,生產安全事故82起,死亡93人;道路交通事故4480起,死亡849人;鐵路交通事故66起,死亡38人;火災事故1958起,死亡26人;農業機械事故56起,死亡11人。全市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爲0.21,下降12.5%。工礦商貿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爲1.85,下降11.9%。

  信息化建設

  全市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速。天津市電子政務專網建設完成,國家電子政務網絡中央級傳輸骨幹網網絡天津結點建成開通,大幅提升了政務信息化水平。信息技術應用擴展到多領域。電子口岸與物流信息平臺正式開通,實現了內陸地區與天津口岸的“無縫對接”。217家醫院實現門診聯網。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初見成效。建立了15個數字文化資源庫。建立了農業專家諮詢信息服務平臺。累計發行各類銀行卡3100萬張。公交一卡通已在公交、輕軌、地鐵、出租進行系統改造和資源的整合。信息服務能力繼續提升,年末全市互聯網撥號上網用戶249.89萬戶,寬帶用戶118.05萬戶,專線用戶0.19萬戶。

  質量監督

  當年全市有6種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累計達到24個。69種產品評爲天津名牌產品,累計達到242個。11種產品獲得免檢產品資格,累計達到67種。國家電能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天津)正式成立,使全市國家檢測中心達4個。對外開展檢驗檢測服務的實驗室340家,其中取得國家計量認證的實驗室73家,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的99家。

  五、科技和社會事業

  科技

  全年完成市級科技成果1886項,其中屬於國際領先水平48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31項。在科技成果中,基礎理論成果242項,應用技術成果1583項,軟科學成果61項。全年受理專利申請15744件,專利授權5584項。全市18個科技項目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技術發明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獎17項。全年簽訂技術合同8382項,成交額72.64億元,比上年增長23.4%。

  自主創新能力繼續提高。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工業生物研發轉化基地、民航科技產業化基地開工建設。曙光高性能計算機服務器、電動汽車等44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紮實推進。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和市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252家,其中國家級16家。全年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爲2.2%。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更加完善。全年引進各類人才1.36萬人,新建博士後工作站10家,全市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站達到163個,在站博士後500餘人。全市高級以上技術工人達到23.4萬人,佔技術工人隊伍的27%。

  新技術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園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390.4億元,比上年增長22.6%。技工貿總產值928.6億元,增長23%。實現利潤總額102.2億元,增長41.7%。實現稅金總額90.3億元,增長56.7%。出口銷售收入40.1億美元,增長28.5%。

  教育

  教育綜合實力增強。民航大學與法國高校合作舉辦中歐航空工程師學院。廣播影視職業學院完成重新組建。商學院正式更名爲商業大學。天津醫科大學、職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加快。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5%。45所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當年共招生10.95萬人,比上年增加0.16萬人,年末共有在校學生37.11萬人,畢業9.23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29%。當年招收研究生1.18萬人,比上年增加0.09萬人,畢業1.12萬人,年末在學研究生3.06萬人。成人高等教育當年招生3.31萬人,畢業2.34萬人,年末在校學生9.28萬人。職業教育改革進展迅速,啓動了33所示範性職業院校和38個實訓基地建設。

  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全面推行“兩免一補”政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裝備升級工程圓滿完成。城鄉學校對口支援合作機制初步建立。9萬名來津務工人員子女享受與市民同等教育政策。改制初中招生人數縮減至30%。示範高中建設接近尾聲。“歷史名校”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全市當年招收普通高中生6.39萬人,畢業7.22萬人,年末在校學生20.93萬人。招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4.07萬人,年末在校學生13.86萬人。招收初中生9.69萬人,畢業10.83萬人,年末在校學生32.08萬人。招收小學生8.64萬人,畢業10.53萬人,年末在校學生51.43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9.07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小學生升學率99.94%,學齡兒童入學率99.66%。

  文化

  文化、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事業全面發展。全市各藝術表演團體全年共演出2377場。成功舉辦了紀念中國話劇誕辰百年系列展演、“天津之春”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等。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館18個,博物館19個,公共圖書館32個。全市現有廣播節目12套,綜合人口覆蓋率爲100%;市級電視節目13套,其中9套爲公共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爲99.83%。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13.29萬戶。周鄧紀念館、天津博物館、平津戰役紀念館、元明清天妃宮博物館、天津鼓樓等5家市級博物館、紀念館免費向社會開放。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天津圖書館改造、文廟大修、今晚傳媒大廈、數字電視大廈等項目進展順利。

  實施精品戰略取得新成果。全年新創作劇目10臺,整理加工提高劇目62臺。全市共榮獲18個全國性文藝獎項。在“五個一工程”評選中,京劇《媽祖》榮獲優秀作品獎,話劇《望天吼》、評劇《鳳陽情》榮獲入選戲劇作品獎。大型交響京劇《鄭和下西洋》,首次將中國國粹藝術與西方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入選2008年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演出劇目。

  對外文化交流取得新突破。舉辦了歐亞自然歷史博物館高層論壇暨中國.天津生態城市及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法國劇院經理代表團訪津等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英國倫敦交響樂團、挪威交響管樂團等一批世界高水平藝術團體來津演出,豐富了我市文藝舞臺。各藝術團體積極推動天津文化走向世界,擴大了國際影響力。

  衛生

  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市婦幼保健中心、一中心醫院東院擴建項目竣工使用,醫大二院二期、海河醫院二期、安定醫院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基本完成。疾病防控工作進一步加強,免疫規劃疫苗達到10種,可預防11種傳染病。率先形成婦幼保健三級預防措施,減少傳染病危害、控制出生缺陷取得顯著成果。實行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由政府購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無償提供,居民免費享受18項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22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88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40個,婦幼保健機構23個。衛生機構擁有牀位4.4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2萬張。全市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2.60萬人,註冊護士2.13萬人。全年無償獻血11.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8%。

  體育

  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作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的天津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竣工並投入使用,承辦了女足世界盃。天津女排在2007年全國女排錦標賽上蟬聯冠軍。天津代表團在第八屆全國大運會上獲得團體總分第二名。我市獲得第六屆東亞運動會舉辦權。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舉行了迎接北京奧運會全民健身展示活動,“青少年陽光體育夏令營”豐富了青少年暑期的文體生活。

  社會福利與救助

  政府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36萬人,城鄉低保對象19.19萬人,其中城鎮低保對象14.87萬人。全市福利院擁有牀位20243張,收養15103人。全市有救助站10個,全年救助18604人次。全市社區服務設施2144處。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7.24億元,比上年增長25.8%,籌集福利資金1.27億元,增長35.2%。全年接受社會捐贈2416萬元。

  殘疾人事業

  經中國殘聯檢查驗收,我市獲“全國殘疾人工作示範城市”榮譽稱號。殘疾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圍繞全市“扶助殘疾人安居樂業奔小康”的品牌,專項投入1.2億元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全年新增殘疾人就業10174人,比上年增長11.8%,其中城鎮採取多種途徑新安置殘疾人就業5442人。當年全市特殊教育招收新生200餘人,在校生達到2400餘人。在上海舉辦的世界特奧會上,天津運動員取得34枚金牌、25枚銀牌、14枚銅牌。

  六、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15萬人,戶籍人口959.10萬人。戶籍人口中,農業人口378.77萬人,非農業人口580.3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爲7.91‰,人口死亡率爲5.86‰,人口自然增長率爲2.05‰。

  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年內實施了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企業工資指導線水平,初步規範了公務員津貼補貼,調整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提高了城鎮低保人員和優撫對象補助標準。全年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637.84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人均勞動報酬32636元,增長18.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7元,增長14.5%。通過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區縣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以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752元,增長10.2%。

  居民消費水平普遍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029元,比上年增長14.0%。其中居住支出增長3.6%,食品支出增長15.5%,衣着支出增長18.4%,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19.9%,交通通訊支出增長19.9%。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爲35.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118元,增長7.5%。其中居住支出增長4.9%,食品支出增長10.1%,衣着支出增長5.1%,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1.9%,交通通訊支出增長5.5%。

  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進一步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擁有汽車5.63輛,移動電話162.27部,電腦66.6臺,微波爐82.24臺,熱水器88.63臺。平均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移動電話130部,洗衣機98臺,電冰箱92臺,熱水器44臺,微波爐25臺,電腦16臺。

  居民居住質量繼續提升。華明和雙港兩個新家園居住區啓動建設,一批經濟適用房項目陸續開工,舊樓區綜合整修,市區分散危陋平房拆遷安置取得新的進展。全年完成老住宅供熱補建175萬平方米,完成舊樓區綜合整修410萬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7.0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6.6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和0.2平方米。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面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員344.80萬人,比上年增長5.1%,其中,離退休人員119.20萬人。失業保險參保職工221.50萬人,增長2.2%。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382.50萬人,增長11.1%。工傷保險參保職工257.17萬人,增長22.7%。生育保險覆蓋194.03萬人,增長7.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9.2%。符合低保條件的困難羣衆實現了應保盡保。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還不夠大,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節能減排任務仍然繁重,物價上漲壓力較大。

  注:

  1.2007年各項統計數據爲快報數。

  2.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第一產業總產值爲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銜接數據。

  4.主要農產品產量增長速度的計算基數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做了相應調整。

  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包括全部國有(含國有聯營、國有獨資)工業企業和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

  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指在校大學生人數(剔除在津就學的外地籍學生,加入在外地就學的本市籍學生)與學齡組人口的比例,表明一個地區提供高等教育機會的綜合水平。


稿源 中國統計信息網 編輯 張晉
本網站由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籌備協調委員會主辦,北方網承辦